Skip to content

衛生寶鑑 卷十四

◄◄ 回「衛生寶鑑」總目錄

目次

卷十四

腹中積聚

真定路惠民司令張君,傳硇砂煎丸、香稜丸、木香硇砂煎丸,三方多效。

硇砂煎丸

消磨積塊痃癖,一切凝滯,老人虛人無妨。

黑附子(兩個,各重五錢半以上,正坐妥者,炮去皮臍,剜作甕子)、木香(三錢)、破故紙(隔紙微炒)、蓽茇(真者,各一兩)、硇砂(三錢)

上先將硇砂用水一盞,續續化開,於甕內熬干為末,安在附子甕內,卻用剜出附子末蓋口,用和成白麵裹,約半指厚,慢灰火內燒勻黃色,去面,同木香等藥為細末,卻用元裹附子熟黃面為末,醋調煮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生薑湯送下,此藥累有神功。

仙方香稜九

破痰癖,消癥塊,及冷熱積。

木香、丁香(各五錢)、京三稜(切,酒浸一宿)、青皮(去白)、枳殼(麩炒)、川楝子、茴香(炒,各一兩)、廣朮(一兩切,酒浸一宿,將三稜,廣朮,用去皮巴豆三十粒,同炒,巴豆黃色,去豆不用)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炒生薑鹽湯下,溫酒亦得,食後,日進三服。

木香硇砂煎丸

治婦人消痃癖積聚,血塊刺痛,脾胃虛寒,宿食不消,久不瘥者。

木香、硇砂、官桂、附子(炮)、乾漆(炒,去煙)、豬牙皂角、細辛、乳香(研)、京三稜(炮)、廣朮(炮)、大黃(炒,令為末)、沒藥(研)、乾薑(炮)、青皮(各一兩)、巴豆霜(半兩)

上除研藥外,同為末,以好醋一升,化開硇砂,去渣,納銀石器中,慢火熬,次下巴豆霜、大黃末,熬成膏,將前藥末膏內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溫酒送下。

溫白丸

治心腹積聚,久癥癖塊,大如杯碗,黃疸宿食,朝起嘔吐,支滿上氣,時時腹脹,心下堅結,上來搶心,傍攻兩脅,十種水病,八種痞塞,翻胃吐逆,飲食噎塞,五種淋疾,九種心痛,積年食不消化,或瘧疾連年不瘥,及療一切諸風,身體頑麻不知痛庠,或半身不遂,或眉發墮落,及療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疰忤,及癲癇,或婦人諸疾,斷續不生,帶下淋瀝,五邪失心,愁憂思慮,意思不樂,飲食無味,月水不調,及腹中一切諸疾,有似懷孕,連年累月,羸瘦困憊,或歌或哭,如鬼所使,但服此藥,無不除愈。

川烏(炮,去皮,二兩半)、柴胡(去蘆)、吳茱萸(湯泡七次,揀淨)、桔梗菖蒲、紫菀(去苗葉及土)、黃連(去須)、乾薑(炮)、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人參、蜀椒(去目及閉口,炒用)、厚朴(去粗皮,薑汁製)、皂莢(去皮子炙)、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炒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生薑湯下,食後或臨臥服,漸加至五七丸。

雞爪三稜丸

治五臟痃癖氣塊,年深者一月取效。

木香、石三稜、京三稜、青皮、陳皮(去白)、雞爪三稜(各五錢)、檳榔、肉豆蔻(各一兩)、硇砂(三錢)

上九味為末,薑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空心臨臥各一服,忌一切生冷硬黏物。

青鹽丸

治一切冷積,作痛無時,宿食不消,及治一切酒食所傷,神效。

青鹽、硇砂(各一錢)、細曲末(三錢)、鹽豉(四十個)、大椒(三十粒)、巴豆(三十個,去皮心膜,出油)

上入揀棗三十個,同末入巴豆和勻,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薑湯下,積在上,食後。

玄胡丸

解化傷滯,內消飲食,治吐利癥瘕氣結,蟲煩不安,心腹脹痛,順三焦,和脾胃。

木香、當歸、玄胡索、青皮(去白)、雄黃(飛,另研)、廣朮(炮)、檳榔(各四兩)、京三稜(炮,六兩)

上八味為末,入雄黃勻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不拘時。

破積導飲丸

治有積塊堅硬,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檳榔、陳皮(去白)、廣木香、青皮(去白)、枳殼(麩炒)、枳實(麩炒)、廣朮(炮)、半夏(泡七次)、京三稜(炮)、神麯(炒)、麥蘖(炒)、乾生薑、茯苓(去皮)、甘草(炙)、澤瀉(各五錢)、牽牛(頭末二錢,一方六錢)、巴豆(去心膜,三個,取霜)

上為末,入巴豆勻,生薑汁打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薑湯下,食前。

木香三稜湯

和脾胃,進飲食,消化生冷物,治心腹刺痛,霍亂吐利,胸膈脹悶。

木香、神麯(炒,各一兩)、京三稜(炮)、甘草(炙,各二兩)、陳皮(去白)、益智(各四兩)、廣朮(六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一捻,沸湯點服,空心食前。

乾柿丸

取虛實積,下膈,甚妙。

硃砂(研為衣)、沒藥(研)、豬牙皂角(去皮弦子,為末)、乾漆(碎炒煙盡為末)、京三稜(炮,為末)、青礞石(為末)、乾薑(炮,為末)、水銀沙子(各一錢)、輕粉(二錢)、巴豆(三十個,去皮膜,醋煮十沸)

上件各研勻,軟飯和丸如綠豆大,煎柿蒂湯冷下三五丸,加減用,婦人有胎勿用。

神效五食湯丸

取虛實積食,氣蠱脹滿,積塊水氣,年深癖癥,並皆治之。

大戟(刮去皮)、甘遂(生,各半兩)、豬牙皂角(去皮子弦,生用)、胡椒(生,各一兩)、芫花(米酷浸一宿,炒黃,一兩)、巴豆(去心膜,醋煮,二十沸,研,半兩)

上除巴豆外,杵為末入巴豆再研勻,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氣實者十丸,夜臥,水一盞,用白米、白麵、黑豆、生菜、豬肉各少許,煎至半盞,去渣,用湯溫下,藥取下病,忌油膩黏滑物,婦人有胎,不可服之。

磨積三稜九

治遠年近日諸般積聚,癖痃氣塊,或氣積酒積諸般所傷,無問男子婦人老幼,並宜服之,常服進飲食。

木香、麥蘖、京三稜(炮)、廣朮、枳殼(麩炒)、石三稜(去皮)、杏仁(麩炒,各半兩)、乾漆(炒煙盡,三錢)、雞爪三稜(半兩)、葛根(三錢)、官桂(二錢半)、黑牽牛(半兩,半生半熟)、

丁香、檳榔、香附子、青皮(去白,各二錢)、縮砂(三錢)、白牽牛(半兩,半生半熟)、陳皮(去白,三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日二服,病大者四十日消,溫水送下,亦得。

聖散子

治遠年積塊,及婦人乾血氣。

硇砂、川大黃(各八錢)、麥蘖(六兩)、乾漆(三兩,炒煙盡)、萹蓄、茴香(炒)、檳榔、瞿麥(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臨睡溫酒調下,仰臥此藥只在心頭,至明大便如爛魚,小便赤為驗,取去,藥無毒性如君子,有神效,小兒用一錢,十五以上五錢或七錢,空心服之更效,如治婦人乾血氣,加穿山甲二兩炮。

荊蓬煎丸

破痰癖,消癥塊,及冷熱積聚,胃膈疰悶,通利三焦,升降陰陽,順一切氣,消化宿食。

木香、青皮(去白)、川茴香(微炒)、枳殼(麩炒)、檳榔(各一兩)、京三稜(二兩,酒浸,冬三日,夏一日)、廣朮(二兩,醋浸,冬三日,夏一日,同三稜以去皮巴豆二十個,銀器內同炒,令乾黃色為度,去巴豆不用)

上七味修事畢,為末,水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溫生薑湯送下,食後。

醋煮三稜丸

治一切積聚,遠年近日,皆治之,如神效。

川芎(二兩,醋煮微軟,切作片子)、京三稜(四兩,醋煮軟,竹刀切作片子,曬乾)、大黃(半兩,醋紙裹,火煨過,切)

上三味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無時,病甚者一月效,小者半月效。

流氣丸

治五積六聚,癥瘕塊癖留飲,以上之疾,皆系寒氣客搏於腸胃之間,久而停留,變成諸疾,此藥能消導滯氣,通和陰陽,消舊飲,雖年高氣弱,亦宜服之。

木香、川茴香(焙)、紅橘皮(去白)、菖蒲、青皮(去白)、蘿蔔子(炒)、廣朮(炮)、檳榔、補骨脂(炒)、神麯(炒)、枳殼(麩炒去穰)、蓽澄茄、縮砂、麥蘖曲(各一兩,炒)、牽牛(炒,一兩半)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白湯送下,食後。

廣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

半夏(泡七次)、黃連(各六分)、當歸梢、厚朴、黃芩(各五分)、廣朮、曲(各三分)、甘草(生,三分)、益智仁(七分)、紅花、橘皮(去白)、升麻(各二分)、柴胡、澤瀉、吳茱萸(各三分)、青皮(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先浸藥少時,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酒濕面,如虛渴,加葛根(二分)

治積要法

許學士云,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阿魏治肉積,神麯、麥蘖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須是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減酌量用藥,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

養正積自除

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歲,病積,臍左連脅如覆杯,腹脹如鼓,多青絡脈,喘不能臥,時值暑雨,加之自利完穀,日哺潮熱,夜有盜汗,以危急來求,予往視之,脈得浮數,按之有力,謂病家曰,凡治積非有毒之劑攻之則不可,今脈虛弱如此,豈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滲益胃之劑,數服而清便自調,雜以升降陰陽,進食和氣,而腹大減,胃氣稍平,間以削之,不月餘良愈,先師嘗曰,潔古老人有云,養正積自除,猶之滿坐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今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潔古之言,豈欺我哉,內經云,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滿實中有積氣,大毒之劑尚不可過,況虛中有積者乎,此亦治積之一端也,邪正虛實,宜精審焉。

腹中諸蟲

烏梅丸

治臟寒蛔蟲動作,上入膈中,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食即嘔,常自吐蛔,有此證候,謂之蛔厥,此藥主之,又治久痢。

烏梅(三百個)、黃柏(炙)、細辛(去苗)、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去蘆,各六兩)、乾薑(炮,十兩)、當歸(去蘆,四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用,四兩)、黃連(去須,十六兩)

上異搗篩,合治之,以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令熟,用米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煉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化蟲丸

鶴蝨(去土)、檳榔、苦楝根(去浮皮)、胡粉(炒,各一兩)、白礬(枯,二錢半)

上為末,水糊丸如麻子大,小兒疾病,多有諸蟲,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即腹中疼痛發作,積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則哭不休,閤眼仰身撲手,心神悶亂,嘔噦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黃,飲食雖進,不生肌肉,或寒或熱,沉沉默默,不的知病之處,其蟲不療,則子母相生,無有休止,長一尺則能害人,一歲兒服五丸,溫漿水入生油一兩點,打勻下之,溫米飲亦得,不拘時候,其蟲細小者皆化為水,大者自下。

補金散

治諸般蟲。

鶴蝨(生)、雷丸、定粉、錫灰(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食前,少油調下,又用豬肉一兩,燒熟,糝藥在上,細嚼亦得,每服藥時,用雞翎、甘遂末一錢,與前藥一處服之,其蟲自下矣。

雷金散

治諸蟲。

雷丸(末,八分)、鬱金(末,七分)、黑牽牛(末,一錢半)

上三件末,和勻,以生油調下三兩匙,飯壓之。

化蟲散

取寸白蟲。

黃丹(半兩炒)、錫灰(一兩羅)、定粉(二兩)

上同研極細末,每服一錢,先燒豬肉五片,吃了後,以生油一口許調藥服,至晚取下,婦人有胎不可服,李副統女子菊花年十三,一服取蟲一抄,終身不發。

諸濕腫滿

沉香海金砂丸

治一切聚積,散脾濕腫脹、肚大、青筋、羸瘦惡證。

沉香(二錢)、海金砂、輕粉(各一錢)、牽牛頭末(一兩)

上為末,研獨頭蒜如泥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燈草湯送下,量虛實加減丸數,取利為驗,大便利止後服。

海金砂散

治脾濕太過,遍身腫滿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半生半熟)、白朮(各一兩)、甘遂(半兩)、海金砂(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倒流水一盞調下,食前,待宣利,止後服,以上二方,系太醫劉仲安傳,用之累累獲效如神尤速,故錄於此。

續隨子丸

治通身腫滿,喘悶不快。

人參、木香、漢防己、赤茯苓(面蒸)、大檳榔、海金砂(各五錢,另研)、續隨子(一兩)、葶藶(四兩,炒)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聖靈丹

治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澀。

人參(去蘆)、木香、漢防己、茯苓(寒食麵煨)、檳榔、木通(各二錢,炒)、苦葶藶(半兩炒)

上七味為末,棗肉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赤茯苓丸

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木香(半兩)、赤茯苓(二兩,一方一兩)、防己(二兩)、苦葶藶(四兩,炒)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人參葶藶丸

治一切水腫,及喘滿不可當者。

人參(一兩,去蘆)、苦葶藶(四兩炒)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海藻散

治男子婦人通身虛腫,喘滿悶不快。

海藻、大戟、錦紋大黃、續隨子(去殼,各一兩)

上銼碎,用好酒二盞,淨碗內,浸一宿,取出曬乾後用。

白牽牛(頭末一兩,生用)、桂府滑石(半兩)、甘遂(麩炒黃,一兩)、肉豆蔻(一個)、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半兩)

上共前藥一處為細末,大人每服二錢,氣實者三錢,平明冷茶清調下,至辰時取下水三二行,腫減五七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腫消忌鹽魚肉百日,,小兒腫服一錢,五歲以下者半錢,婦人有孕不可服。

白丸子

治通身腫,及脾腹脹滿,喘悶不快,小便赤澀,神效。

輕粉(半錢)、桂府滑石(研炒)、粉霜(研細炒,各四錢)、硇砂(研炒)、白丁香(杵如米,炒,真者)、寒水石(火燒,研細,各三錢)

上先將輕粉、滑石二味研勻,用油紙裹了,卻更和白麵作餅,再裹合藥,用桑柴火燒,以熟為度,取出,與前四味一處研勻,水浸,蒸餅搦干為丸,如綠豆大,第一日每服二丸,煎生薑湯送下,食前,一日三服,第二日三丸三服,第三日四丸一服,第四日五丸亦三服,如覺小便多時,腫漸減,便休服白丸子,如小便

未多,更服一日,至兩服加作六丸做一服,一日亦三服,腫消為效,如服藥至第三日,覺牙縫內癢痛,口氣惡,便用漱口藥。

黃連(去須)、貫眾(各等分)

上為散,每用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龍腦少許攪勻,溫漱之,每日煎一錢漱口,如腫消,忌鹽魚肉、冷硬果食,只吃粥百日,永瘥,如臟腑秘澀氣實人,先服治腫海藻散,此藥親用,救人甚多,神效。

除濕丹

治諸濕腫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

乳香(研)、沒藥(研,各一兩)、牽牛頭末(半兩)、檳榔、威靈仙、赤芍藥、澤瀉、葶藶、甘遂(各二兩)、大戟(炒,三兩)、陳皮(去白,四兩)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得更衣,止後服,如服藥前後,忌酒二日,濕面兩三日,食後,溫淡粥補胃尤佳。

三花神佑丸

治中滿腹脹,喘嗽淋閟,一切水濕腫滿,濕熱腸垢沉積,變生疾病,久病不已,黃瘦困倦,血氣壅滯不宣通,或風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風痰咳嗽,頭目旋運,瘧氣不已,癥瘕積聚,堅滿痞悶,酒積食積,一切痰飲嘔逆,濕熱腹滿實痛,並宜服之。

輕粉(一錢)、大黃(一兩,為末)、牽牛(二兩)、芫花(醋拌炒)、甘遂、大戟(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送下,無時,日三服,加至快利後,卻常服,病去為度。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下痢,嘔逆短氣,不惡寒,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兼下水腫腹脹,並酒食積腸垢積滯,痃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里,熱極似陰,反寒戰,表氣入里,陽氣極深,脈微而絕,並風熱煩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

甘遂、芫花(慢火炒紫色,仲景與俗異,炒作熬,下凡言熬者同炒)、大戟(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半錢,人實更加一錢,量虛實加減。

葶藶木香丸

治水氣通身虛腫。

人參、漢防己(各一兩)、苦葶藶(炒,四兩)、木香、檳榔、木通、白茯苓(去皮,麵裹煨,各一兩)

上為末,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木香通氣丸

導滯寬膈,塌腫進食。

南木香、茴香(各一兩,炒)、檳榔(二兩)、海金砂、破故紙(炒)、陳皮(去白,各四兩)、牽牛(半斤,半生半熟)

上為末,清醋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送下,食後。

神秘湯

治病人不得臥,臥則喘,水氣逆行,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通流,脈沉大。

白茯苓(去皮)、木香(各半兩)、桑白皮、紫蘇葉、橘皮(炒)、人參(各七錢)

上㕮咀,水三升,入生薑七錢,煎至一升半,去渣,分作五服,食後。

消痞丸

治積濕熱毒,甚者身體面目黃腫,心脅腹滿,嘔吐不能飲食,痿弱難以運動,咽嗌不利,肢體焦,眩悸膈熱,坐臥不寧,心火有餘而妄行,上為咳血、衄血,下為大小便血、腸風、痔漏,三焦壅滯閟塞,熱中消渴,傳化失常,小兒疳積熱。

木香、官桂(各一分)、青黛、牽牛、黃連、黃芩(各一兩)、大黃、黃柏、葛根、梔子、薄荷、藿香、茴香(炒)、厚朴(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無礙丸

治脾病橫流,四肢腫滿。

木香(半兩)、蓬莪朮(炮)、京三稜(炮)、檳榔(生)、郁李仁(湯泡去皮,各一兩)、大腹皮(二兩)

上六味為末,炒麥蘖杵為粉,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送下,無時。

香蘇散

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陳皮(去白,一兩)、防己、木通、紫蘇葉(各半兩)

上四味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五皮飲

治他病瘥後,或久痢之後,身體面目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脈虛而大,此由脾肺虛弱,不能運行諸氣,諸氣不理,散漫於皮膚肌腠之間,故令腫滿也。

大腹皮、生薑皮、赤茯苓皮、桑白皮、陳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日二服,此方異於局方,載中藏經。

牡蠣澤瀉散

治脾胃氣虛,不能制納腎水,水溢下焦,腰以下有腫也,,金匱要略曰,腰以下有腫,當利小便。

牡蠣(炒)、澤瀉、蜀漆(洗去腥)、葶藶(炒)、栝蔞根、商陸根、海藻(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篩為散,更入臼中制之,自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

內經云,鹹味湧泄,牡蠣、澤瀉、海藻之咸,以瀉水氣,濕淫於內,平以苦,佐以酸辛,以苦瀉之,蜀漆、葶藶、商陸、栝蔞之酸辛與苦以導腫,利小便以散水。

胃氣為本

至元戊寅五月間,霖淫積雨不止,魯齋許平仲先生,時年五十有八,面目肢體淨腫,大便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短少,命予治之,脈得弦細而緩,先生曰,年壯時多曾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自中焦,中焦者、胃也,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榮養臟腑經絡皮毛,氣行而澀為浮腫,大便溏多而腹腫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甚,過則必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先生之疾,幸而未至於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遂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而腸脹、溏瀉、腸鳴、時痛皆愈,飲食進,止有肢體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導滯通經湯

治脾濕有餘,及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白朮、桑白皮、陳皮(各五錢)、茯苓(去皮,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內經曰,濕淫所勝,平以甚熱,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陳皮苦溫,理肺氣,去氣滯,故以為主,桑白皮甘寒,去肺中水氣水腫臚脹,利水道,故以為佐,木香苦辛溫,除肺中滯氣,白朮苦甘溫,能除濕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濕利,小便,以淡泄之,故以為使也。

黃疸論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下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時欲吐,名曰酒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心煩,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夫病酒黃疸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酒黃疸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即愈,,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皆從濕得之,一身發熱,面黃肚熱,熱則在裡,當下之,,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也,,腹脹滿,面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師曰,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

治之十日以上宜瘥,反劇為難治,,又曰,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發熱也。

茵陳蒿湯

治谷疸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

茵陳蒿(六兩)、大黃(三兩)、梔子(十四個,擘)

上三味㕮咀,水一斗二升,煮茵陳,減一半,納二味,煮至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小便利,溺如皂莢色汁,狀正赤,壹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硝石礬石散

治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女勞疸也,得之膀胱急,小腹滿,一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或時溏,此女勞之為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

硝石、礬石(燒,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以大麥面粥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大便正黑,小便黃是其候。

梔子大黃湯

治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宜服此方主之。

梔子(十四個擘)、枳實(五枚,炙)、豆豉(一升,綿裹)、大黃(一兩)

上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無時。

茵陳五苓散

治黃疸病,一本茵陳湯及五苓散,(五苓散,局方有)

五苓散(五分)、茵陳蒿末(十分)

上和勻,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大黃硝石湯

治黃病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和裡實,當下之。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四個,擘)

上㕮咀,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納硝石,煮一升,頓服之。

黃連散

治黃疸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川大黃(好醋拌炒)、黃連(各二兩)、甘草(炙)、黃芩(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每服二錢,食後溫水調下,日三服。

㗜鼻瓜蒂散

治黃疸遍身如金色,此方累經效。

瓜蒂(十四個)、母丁香(一個)、黍米(四十九個)

上先將瓜蒂為細末,次入二味同碾,羅為末,每於夜臥,令病人先含水一口,兩鼻孔內㗜入半字以下,吐了水便睡,至半夜或明日,取下黃水,旋用熟帛搵了,直候取水定,便服前黃連散,病輕五日見效,重者半月取效。

食勞疳黃

膽礬丸

治男子婦人食勞食氣,面黃虛腫,痃癖氣塊。

膽礬(無石者,三錢)、黃蠟(二兩)、青州肥棗(五十個)

上以沙鍋或石器內,用頭酷三升,先下膽礬,共棗子慢火熬半日,取出棗子去核,次下蠟二兩,再慢火熬一二時辰如膏,入好蠟茶二兩,同和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清下,日三服,食後,如久年腸風痔疾,陳米飲下,日三服,一月見效。

棗礬丸

治食勞黃、目黃、身黃者。

皂礬(不以多少,沙鍋子木炭燒通赤,用米醋內點之赤紅)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五疳丸

治小兒疳瘦面黃,眼澀羞明,好吃泥土,乳食不消化,常服退黃化蟲。

綠礬(成塊者,燒通赤取出,一兩)、密陀僧(燒赤取出一兩)、夜明沙(燒過,二兩半)

上為末,棗肉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溫米飲下,量大小加減,日三服,不計時。

茯苓滲濕湯

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茵陳(六分)、白茯苓(五分)、木豬苓、澤瀉(各三分)、黃連、黃芩(生)、梔子、漢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二分)

上十二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

谷疸治驗

完顏正卿丙寅二月間,因官事勞役,飲食不節,心火乘脾,脾氣虛弱,又以恚怒,氣逆傷肝,心下痞滿,四肢困倦,身體麻木,次傳身目俱黃,微見青色顏黑,心神煩亂,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口生惡味,飲食遲化,時下完穀,小便癃閉而赤黑,辰巳間發熱,日暮則止,至四月尤盛,其子以危急求予治之,具說其事,診其脈浮而緩,金匱要略云,寸口脈浮為風,緩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宜茯苓梔子茵陳湯主之。

茯苓梔子茵陳湯

茵陳葉(一錢)、伏苓(去皮,五分)、梔子仁、蒼朮(去皮炒)、白朮(各三錢)、黃芩(生六分)、黃連(去須)、枳實(麩炒)、豬苓(去皮)、澤瀉、陳皮、漢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

上十三味,㕮咀,作一服,用長流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一服減半,二服良愈,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又濕化於火,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以苦泄之,以淡滲之,以梔子、茵陳苦寒,能瀉濕熱而退其黃,故以為君,難經云,並主心下滿,以黃連、枳實苦寒,泄心下痞滿,肺主氣,今熱傷其氣,故身體麻木,以黃芩苦寒,瀉火補氣,故以為臣,二術苦甘溫,青皮苦辛溫,能除胃中濕熱,泄其壅滯,養其正氣,漢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經留濕,澤瀉鹹平,茯苓、豬苓甘平,導膀胱中濕熱利小便而去癃閉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