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校註婦人良方 卷十九

◄◄ 回「校註婦人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十九

產後乍見鬼神方論第一

產後如見鬼神,或言語譫妄,皆由血氣虧損,陰虛發熱,或瘀血停滯,以致心神煩躁而然也,宜以調經散治之。

愚按:前症若敗血停滯,用調經散。若血虛發熱,用八珍加炮姜。若心血虛損,用柏子仁散。大抵此證皆心脾血少所致,但調補胃氣,則痰清而神自安矣。若果系鬼祟所附,即灸鬼哭穴可愈。其或不起者,多因豁痰降火,攻伐之過也。(仍參第三卷產後譫語乍見鬼神方論)

附治驗

一產婦患前症,或用調經散,愈而復作,仍復前散,益甚,痰涎上湧,朝寒暮熱。余朝用八珍散,夕用加味歸脾湯,各五十餘劑而愈。

調經散

治血虛經閉,心神煩躁,渾身疼痛,或時見怪。

沒藥、琥珀(並細研)、桂心(各一錢)、芍藥(炒)、當歸(各一分)、細辛(半錢)、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錢,薑汁、溫酒各少許調服。

柏子仁散

治產後元氣虛弱,瘀血停滯,狂言亂語。

柏子仁、遠志、人參、桑寄生、防風、琥珀(別研)、當歸(炒)、生地黃(焙)、甘草(炒,等分)

上用白羊心一個,水三盞,煮清汁七分,入藥五錢,煎服。

附方

八珍湯
加味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鬼哭穴

(見六卷第八論)

產後心神驚悸方論第二

產後心神驚悸恐懼,或目睛不轉,口不能言,乃心氣虛而六淫內侵。診其脈動而弱者,驚悸也。動則為驚,弱則為悸矣。

愚按: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所由作也,當補血氣為主。(仍參三卷第十論)

附治驗

一產婦患前症二度,服琥珀地黃丸、《局方》妙香散,隨效。再患服之,其症益甚,而脈浮大,按之如無,發熱惡寒,此血氣俱虛。余用十全大補、加味歸脾二湯,各百餘劑而愈。後遇驚恐勞怒復作,仍復前藥而安。

琥珀地黃丸

治產後惡露未盡,胸腹作痛,或小便不利。

琥珀(另研)、延胡索(糯米同炒赤,去米)、當歸(各一兩)、蒲黃(四兩,炒香)、生地黃(研取汁,留滓)、生薑(各二斤,研取汁,留滓,生薑汁用銀石器內炒地黃滓,以地黃汁炒生薑滓,各干為末)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當歸煎湯化下。

治血虛驚悸少寐,及產後敗血停留,少腹作痛等證:

辰砂(另研)、沒藥、琥珀(並研細)、當歸(為末,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日午臨臥用白湯調下。

產後驚悸亂語,精神不定,用好硃砂為細末,酒調服錢許。

附方

《局方》妙香散

(方見三卷第十三論)

茯苓補心湯

(方見三卷第十論)

十全大補湯
加味歸脾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產後中風心驚方論第三

產後眼張口噤,肢體強直,腰背反偃,言語錯亂如癇者,此氣虛風邪所傷而成痙也。

愚按:仲景先生云:有汗為柔痙,用桂枝湯。無汗為剛痙,用麻黃湯。然產後得此,血氣俱虛之敗症也,不可與傷寒例看。丹溪先生云:產後當大補氣血為主,可用十全大補湯以補元氣。如不應,急加附子。更不應,是藥力弗逮,仍用參附湯多服。余嘗治大虛之症,參耆數斤,附子數枚方應。

附治驗

一產婦患此,不省人事,言語妄甚,惡風寒,喜熱飲,形氣倦怠,脈虛浮無力。余謂血氣虛寒,用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不應,又二十餘劑稍緩。乃漸加附子至一錢,服數劑,諸症減一二。又二十餘劑,十退三四。乃去附子五分,數劑諸症頓退而安。後又發,仍服前藥加附子三五分而愈。

茯苓散

治產後心虛忪悸,言語錯亂,健忘少睡,或自汗盜汗。

人參、甘草(炒)、芍藥(炒黃)、當歸、生薑(各八分)、茯苓(各一錢)、桂心(六分)、麥門冬(去心,五分)、遠志(去心)、大棗(二枚)

上水煎服。

抱膽丸

治產後遇驚發狂,或遇經行發狂。

水銀(二兩)、黑鉛(一兩五錢)、硃砂(一兩,細研)、乳香(一兩,另研)

上將黑鉛入銚內火熔,下水銀,結成砂子,下硃砂、乳末,乘熱用柳木槌研勻,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空心薄荷湯下。得睡忽驚,覺來即安。妙香散亦善。

附方

妙香散

(方見三卷第十三論)

十全大補湯

(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參附湯

(方見後第六論)

產後中風恍惚方論第四

產後恍惚,因元氣俱虛,心經血少,或外邪所侵,以致心神恍惚,怔忡不寧。

愚按:前症當大補血氣為主,而佐以後方為善。蓋風乃虛極之假象也,固其本源,諸病自退。若專治風,則速其危矣。

附治驗

一產婦患前症,盜汗自汗,發熱晡熱,面色黃白,四肢畏冷,此氣血俱虛,用八珍湯不應,更用十全大補、加味歸脾二湯始應。後因勞怒,發厥昏憒,左目牽緊,兩唇抽動,小便自遺,余為肝火熾盛,用十全大補加鉤藤、山梔而安,再用十全大補湯、辰砂遠志丸而愈。

辰砂遠志丸

治產後中風驚狂,起臥不安,或痰涎上湧。

石菖蒲、遠志(去骨蘆,甘草煮)、人參、茯神(去木)、辰砂(各三錢)、川芎、山藥、鐵粉、麥門冬(去心)、細辛、天麻、半夏(湯泡)、南星、白附子(各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綠豆大,別以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臨臥薑湯下。

附方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加味歸脾湯

(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產後虛極生風方論第五

產後生風,因去血過多,氣無所主,以致唇青肉冷汗出,目眩神昏,急服濟危上丹。若投以風藥,則誤甚矣。

愚按:前症若心脾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加附子、鉤藤鉤。若肝經血虛,用逍遙散加鉤藤。經云:脾之榮在唇,心之液為汗。若心脾二臟虛極,急用參附湯救之。

附治驗

一婦人患前症,或用諸補劑,四肢逆冷,自汗泄瀉,腸鳴腹痛。余以陽氣虛寒,用六君子、薑、附,各加至五錢。不應,以參、附各一兩始應:良久不服,仍腸鳴腹痛,後灸關元穴百餘壯,及服十全大補湯方效。

濟危上丹

乳香(研)、五靈脂、硫黃、玄精石(同研極細)、阿膠、卷柏、桑寄生、陳皮(等分)

上將上四味入石器內,微火炒,再研入余末,用生地黃汁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酒或當歸酒下。

當歸建中湯

治產後腹痛拘急,痛連腰背,自汗少食。

當歸、桂心(各三兩)、白芍藥(六兩,炒焦黃)、甘草(炙,一兩)

上每服五錢,薑、棗水煎,入飴糖一匙服,如未應,加之。

附方

十全大補湯
逍遙散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六君子湯

(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獨參湯

治一切失血,惡寒發熱,作渴煩躁,或口噤痰鳴,自汗盜汗,或氣虛脈脫,手足逆冷。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也。(方見三卷第十三論)

產後虛汗不止方論第六

產後汗不止者,皆由陽氣頓虛,腠理不密,而津液妄泄也。若遇風則變痙縱,虛乏短氣,則身體消瘦,唇口乾燥,久則經水斷絕,由津液竭故也。

愚按:前症屬血氣俱虛,急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用參附、耆附等湯。若汗多亡陽發痙,尤當用前藥。王海藏先生云:頭汗出,至頸而還,額上偏多,蓋額為六陽之所會也,由虛熱熏蒸而出。竊謂:前症當以部位分之,額左屬肝,額右屬肺,鼻屬脾,頤屬腎,額屬心,治者審之。(仍參三卷第六論)

附治驗

一產婦略聞音響,其汗如水而昏憒,諸藥到口即嘔。余以為脾氣虛敗,用參、附末為細丸,時含三五粒,隨液嚥下,乃漸加之到錢許,卻服參附湯而痊。

一產婦資汗不止,遂致廢寐,神思疲甚,口乾引飲。余謂血虛有熱,用當歸補血湯以代茶,又以當歸六黃湯,內黃芩、連、柏炒黑,倍加人參、五味子,二劑而愈。

麻黃根湯

治產後虛汗不止,身熱發渴,驚悸不安。

當歸、黃耆(炒)、麻黃根、牡蠣(煅為粉)、人參、甘草(炒,等分)

上每服四錢,水煎。

一方

治產後自汗盜汗,胃氣虛弱,服別藥則嘔吐不能入。

當歸、黃耆(各一兩)、麻黃根(二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

治產後氣脫,汗不止,小便短少,四肢難以屈伸:

甘草(炙,一兩)、附子(炮,五錢)、桂心、芍藥(炒,各兩半)

上每服三錢,薑、棗水煎服。虛甚更加,以效為度。

止汗散

牡蠣(為末,半兩)、小麥麩(八兩,炒黃,為細末)

上每服三五錢,用豬肉汁調。

人參湯

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內熱晡熱等症。

人參、當歸(等分)

上為末,以豬腰子一枚切片,水二鍾,糯米半合,蔥白二根,煮取汁八分,入藥三錢,煎服。

附方

當歸六黃湯

治氣血虛熱,盜汗不止。不應,加人參、白朮。心血不足加酸棗仁(炒)。

當歸、熟地黃(自制)、黃耆(炒,各二錢)、生地黃、黃柏(炒黑)、黃芩(炒黑)、黃連(炒黑,各一錢)

上水煎服。

參附湯

治陽氣虛寒,自汗惡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吃逆不食,或汗多發痙等症。

人參(一錢)、附子(炮,五錢)

上作一服,薑、棗水煎,徐徐服。去人參加黃耆,名耆附湯。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頻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者。

當歸(三錢)、黃耆(炙,一兩)

上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耆附湯

治陽氣虛脫,惡寒自汗,或口噤痰湧,四肢逆冷,或吐瀉腹痛,飲食不入,及一切虛寒等症。

黃耆(一兩)、附子(炮,五錢)

上作一劑,薑、棗水煎服。如不應,倍加附子,方得全濟。

產後冒悶汗出方論第七

產後忽冒悶汗出者,因陰血虧損,陽氣鬱暴故也。急吞雞子三枚,未醒飲童便。或時復發,宜服竹瀝五合。

愚按:前症屬大虛,宜固元氣為主。其汗不止,必變柔痙。東垣先生云:婦人分娩,及半產漏下,昏冒目瞑,蓋因血暴亡而火上熾,但補其血則神自昌。若常時血下,當補而升舉其氣,陽得血而神安,則目明矣。今立一方,以補手足厥陰之血,兼益陽氣,名曰全生活血湯。

全生活血湯

治發熱自汗盜汗,目䀮䀮,四肢無力,口乾頭暈,行步欹側。

柴胡、當歸(各二錢)、生地黃(炒)、熟地黃、川芎、藁本(各一錢半)、防風、羌活、獨活、葛根、甘草(炒,各二錢)、細辛、蔓荊子(各五分)、升麻、芍藥(炒,各三錢)、紅花(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產後汗多變痙方論第八

產後汗多變痙,因氣血虛損,肉理不密,風邪所乘,其形口噤,背強如癇,或搖頭馬嘶,不時舉發,氣息如絕,宜速灌小續命湯。若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不治。

愚按:前症因去血過多,元氣虧極,或外邪相搏,以致牙關緊急,四肢痙強,或陰火內動,或腰背反張,肢體抽搐。若有汗而不惡寒者,曰柔痙。若無汗而惡寒者,曰剛痙。由亡血過多,筋無所養。故傷寒汗下過多,潰瘍膿血大泄多患之,乃敗症也。急以十全大補湯治之。如不應,急加附子,多有復甦者。亦有六淫七情所致者,治法見第三卷第三論。

附治驗

一產婦牙關緊急,腰背反張,四肢抽搐,兩目連札。此去血過多,元氣虧損,陰火熾盛,用十全大補加炮姜,一劑而蘇,數劑而安。

余在吳江史萬湖第時,將入更,聞喧嚷。詢云:家人婦產後出直廚,忽僕而死。余意其勞傷血氣而發痙也,急用十全大補加附子煎滾,令人正其面,開其口灌之。久不能下,令側其面而出之,換以熱藥。如此五次,方得下咽,遂蘇。

小續命湯

治剛痙,或腳氣痹弱,不能轉舒,行步欹側,或口眼喎斜,牙關緊急,角弓反張。

麻黃、桂心、甘草(各半兩)、防風(三兩)、芍藥(炒)、白朮(炒)、人參、川芎、附子(炮)、防己(酒拌)、黃芩(炒,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入薑汁少許溫服。若自汗為柔痙,去麻黃。有熱去附子,減桂一半。盛冬初春,去黃芩。

十全大補湯

(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產後口噤腰背反張方論第九

產後口噤。由血氣虛而風邪乘於手三陽經也。蓋手三陽之筋,循結於頷,得風冷則筋急,故致口噤,腰背攣急,角弓反張者,是風邪入於諸陽之經也。

愚按:前症因血氣耗損,腠理不密,汗出過多而患之者,乃虛象也,宜固氣血為主,佐以本方。丹溪云:產後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症,以末治之。如惡寒發熱等症,乃氣血虛甚之極也,宜大劑參、耆、歸、朮、肉桂以培養之。如不應,急用炮附子。再不應,用人參一兩,炮附子二三錢,名參附湯。仍猶未應,乃藥力未能及也,宜多用之。

愈風散

治前症用荊芥略焙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下,童便亦可,其效如神。牙緊,灌口鼻。

清順散

又名交解散。(方見第二卷第五論)

治婦人產後不省人事,吐涎瘛瘲:

當歸、荊芥穗(等分)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少許煎,灌下咽即蘇。

愚按:前症如有未應者,急用大補氣血為主。

產後中風,白鮮皮一兩,或共獨活三兩,酒水煎服。

張仲文用白朮四兩,以酒煎頓服。

小續命湯

治產後口噤,角弓反張。(見前)

產後中風方論第十

產後中風,或血氣未復,風寒所感,以致筋攣拘急,口眼喎斜,或肢體緩弱,入臟則恍惚驚悸。郭稽中雲:產後強力下床,或誤入房,或憂怒內傷臟腑。陳無擇曰:當以脈辨而治之。若努力下床,月內入房,憂怒著艾,非中風類,乃蓐勞火邪之症也。

愚按:前症果外邪所屬,形氣不足,病氣有餘,當補元氣為主,稍佐以治病之藥。若強力下床,月內入房,屬形氣病氣俱不足,當純補元氣,多有復甦者。若誤投風藥,乃促其危也。仍參照第三卷諸論主之。

治產後身背拘急,妄言發熱,四肢拘攣,不時驚悸:

川芎、羌活、羚羊角(屑)、酸棗仁(炒)、芍藥(炒黃,各四兩)、桑白皮(六分)、防風(五分)

上水煎,分三服。

治產後中風,唇青鼻黑,用小續命湯,連進三服即愈。

產後中風煩渴,用紅花子五合炒研,水煎,徐呷之。

獨活寄生湯

治前症亦良。仍與第三卷中風類通看。(方見後)

產後四肢筋攣方論第十一

產後中風,筋脈攣急,乃血氣俱虛。或風邪客於皮膚,則頑痹羸乏。若入於筋脈,則四肢攣急。皆由大經空虛,風寒乘虛而漸入也。

愚按:肝屬木而主筋。前症若肝經風熱血燥,用加味逍遙散。如不應,當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經云: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仍參第三卷諸論主之。

附治驗

一產婦筋攣臂軟,肌肉掣動,此氣血俱虛而自熱也,用十全大補湯而安。

一產婦手麻,服愈風丹遍身皆麻,神思倦怠。余謂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湯加炮姜,數劑漸愈。去姜又數劑,及逍遙散而痊。

治產後氣血不足,風邪所襲,肢節攣痛,背項強直:

防風(一兩)、赤芍藥(炒)、桂心(半兩)、羚羊角、川芎、羌活、當歸、酸棗仁(炒)、牛蒡子(炒,各三錢)

上每服四錢,水酒煎。

愚按:前方如未應,當用八珍湯。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

加味逍遙散
十全大補楊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六味地黃丸

(方見三十四卷第十一論)

產後瘛瘲方論第十二(新附)

竊謂瘛者,筋脈拘急也。瘲者,筋脈張縱也。經云:肝主筋而藏血。蓋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前症因產後陰血去多,陽火熾盛,筋無所養而然耳。故癰疽膿水過多,金瘡出血過甚,則陽隨陰散,亦多致此。治法當用八珍散加丹皮、鉤藤,以生陰血,則陽火自退,諸症自愈。如不應,當用四君、芎、歸、丹皮、鉤藤以補脾土。蓋血生於至陰,至陰者,脾土也,故小兒吐瀉之後,脾胃虧損,亦多患之。乃虛象也,無風可遂,無痰可消。若屬陽氣脫陷者,用補中益氣加薑、桂,陽氣虛敗者,用十全大補加桂、附,亦有復生者。此等症候,若肢體惡寒,脈微細者,此為真狀。若脈浮大,發熱煩渴,此為假象,惟當固本為善。若無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珠流者,皆不治。

附治驗

一產婦因勞兩臂不能屈,服蘇合香丸,肢體痿軟,汗出如水。余謂前藥辛香,耗散真氣,腠理虛而津液妄泄也。先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補實腠理,收斂真氣,汗頓止。又佐以四君子,調補元氣漸愈,用逍遙散、大補湯調理而痊。

一產婦先胸脅乳內脹痛,後因怒,口噤吐痰,臂不能伸,小便自遺,左三部脈弦。余謂此肝經血虛,而風火所致,不能養筋。先用加味逍遙散治之,臂能屈伸。又以補肝散、六味丸,諸症悉愈。

一婦人發瘛遺尿,自汗面赤,或時面青,飲食如故,肝脈弦緊。余曰:此肝經血燥風熱,名瘛也。肝主小便,其色青,入心則赤。法當滋陰血,清肝火。遂用加味逍遙散,不數劑而諸症悉安。

附方

海藏愈風湯

一名舉鄉古拜散。治一切失血,筋脈緊急,產後搐搦。

荊芥(為末)

上先以炒大豆黃卷,以酒沃之,去黃卷取清汁,調前末三五錢,和滓飲之。輕者一服,重者二三服,中病即止,其效如神。氣虛者忌服。一方用童便調。《本事方》云:此藥委有奇效神靈之功。大抵產室無風為佳,不可衣被帳褥太暖,太暖即汗出,汗出則腠理開,易於中風,便昏冒。一婦人產後遮護太密,更生旺火,睡久及醒,則昏昏如醉,不省人事。用此藥佐以交加散,服之即睡,睡中必以左手搔頭,覺必醒矣,良久果驗。

交加散

治瘛瘲或顫振,不省人事,口吐痰涎。

當歸、荊芥穗(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酒少許,煎至七分,灌下神效。

增損柴胡湯

治產後或經適斷,致手足牽搐,咬牙昏冒異症。

柴胡(八錢)、黃芩(炒,四錢)、人參、半夏(各一錢)、石膏(四錢)、知母(二錢)、黃耆(炒,五錢)、甘草(炙,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姜五片,棗四枚,水煎溫服。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產後腳氣方論第十三

論曰:產後腳氣,因元氣內虛,六淫外侵所致。其狀發熱瞀悶,搐掣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用小續命湯治之。若以為敗血攻之則誤矣。

愚按:前症當補氣血為主,佐以小續命湯、寄生湯。如不應,用大防風湯。仍參第一卷九論主之。已上十一症,誠似小兒慢驚風,無風可逐,無痰可清,但專補元氣,庶保其生。

附治驗

一產婦患前症,或用獨活寄生湯而痊。後復作,服之其汗如水,更加口噤吐痰。余用十全大補湯,培養血氣,漸愈。後飲食日少,肌體日瘦,吐痰如湧,此命門火衰,脾土虛寒,用八味丸及加味歸脾湯,諸症漸退,肌肉漸生。

獨活寄生湯

治風邪內攻,兩脛腫痛,或緩縱攣痹等症。(方見四卷第七論)

小續命湯

(方見前)

大防風湯

(方見二十四卷第九論)

十全大補湯
加味歸脾湯

(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八味丸

(方見十五卷第十一論)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