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五

◄◄ 回景岳全書總目錄

目次

卷之三十五天集·雜證謨

諸蟲

經義

《厥病篇》曰:腸中有蟲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按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㤣腹憹痛,形中上者。

《口問篇》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五癃津液別篇》曰: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上膈篇》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詳噎膈門)

《氣交變大論》曰:歲木不及,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歲土不及,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凋,蟲食甘黃,氣客於脾。

《論疾診尺篇》曰: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脾脈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

論證(共三條)

蟲之為病,人多有之,由於化生,誠為莫測。在古方書雖曰由濕、由熱、由口腹不節、由食飲停積而生,是固皆有之矣。然以常見驗之,則凡臟強氣盛者,未聞其有蟲,正以隨食隨化,蟲自難存;而蟲能為患者,終是臟氣之弱,行化之遲,所以停聚而漸致生蟲耳。然則或由濕熱,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滯膩,皆可生蟲,非獨濕熱已也。然以上數者之中,又惟生冷生蟲為最。即如收藏諸物,但著生水,或近陰濕,則最易蛀腐,非其義乎?故凡欲愛養小兒,即當節其水果,以防敗脾,此實緊要之一端也。至若治蟲之法,雖當去蟲,而欲治生蟲之本以杜其源,猶當以溫養脾腎元氣為主,但使臟氣陽強,非惟蟲不能留,亦自不能生也。余制有溫臟丸方,最所宜也。

一、蟲之為病,其類不一,或由漸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為害,則為腹痛食減,漸至羸瘠而危者有之。凡蟲痛證,必時作時止,來去無定,或嘔吐青黃綠水,或吐出蟲,或痛而坐臥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黃或白,而唇則紅,然痛定則能飲食者,便是蟲積之證,速宜逐之。

《本事方》云:心蟲曰蛔,脾蟲曰寸白,腎蟲如寸截絲縷,肝蟲如爛杏,肺蟲如蠶,皆能殺人,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嘶,藥所不到,治之為難。

論治(共四條)

治蟲之劑,凡蟲勢驟急,上攻心腹作痛者,宜掃蟲煎先治其標。若蟲積堅固者,宜獵蟲丸、遇仙丹、木香檳榔丸、百順丸之類主之。或稍緩而質弱者,宜蕪荑散、化蟲散之類主之。丹溪云:打蟲方用楝樹根、檳榔、鶴蝨,夏取汁,冬濃煎飲之。又萬應丸最妙。

一、治蟲之法,按丹溪云: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或糖蜜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此皆法之善者,然此惟緩治之法耳。然蟲證甚急,又安能必待其時乎?且以望前望後辨蟲頭,亦若渺茫無據,惟先用香餌而蟲頭可引,豈非望後之治,亦自有法。又何慮其難治也。

徐東皋云:治蟲之方固多,而用之者不知其法,則亦不能下蟲。如丹溪云蟲頭向下之時,必須俟其向上,法當行於月半之前也。若蟲得食,則不食藥,亦不能下蟲,而徒瀉其虛也。故雖有方,不知其法,則方亦不效。凡欲下蟲,必先一日不食,而使蟲飢,次早五更用油煎肉,嚼之良久,腹內蟲聞肉香,頭皆向上而欲食,乃以雞蛋煎餅和藥,嚼而食之,須臾服蔥湯或白水,少少以助藥力下行,不逾時而蟲俱下,甚至數升。然後以白粥補之,隨服補劑調理脾胃,而疾可悉愈。

一、驗治法。昔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積行氣等藥,百方不效。但於痛極時須用拳捶之,痛得少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測其故。忽一胡僧見之,曰余能治也。遂令病者,先食香餌,繼進一丸,打下一硬嘴異蟲,遂愈。此因蟲齧腸臟,所以痛極,捶之,則五內震動,蟲亦畏而斂伏。不捶而蟲得自由,所以復作。此亦驗蟲奇法。故凡見心腹痛證,但用揉按,重捻而痛得暫止者,多有因蟲而然也。

蛔蟲(共五條)

凡諸蟲之中,惟蛔蟲最多,其逐治之法總若前條,然旋逐旋生,終非善策,欲杜其源,必須溫養脾胃,脾胃氣強,蟲自不生矣。故凡逐蟲之後,或於未逐之先。若欲調補脾腎,則如歸脾湯、溫胃飲、五君子煎、理中湯,或理陰煎之屬,皆所宜也。若欲兼蟲而治之,則惟溫臟丸為最善。凡治蟲之法,或攻或補,自有緩急先後之宜,所當詳辨,不可任意忽略也。

《巢氏病源》曰:凡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今脈反洪大者,是蛔蟲也。

《醫余》曰:蛔蟲亦九蟲之數,人腹中皆有之。小兒失乳而哺早,或食甜食過多,胃虛而熱,生蟲。令人腹痛惡心,口吐清水,腹上青筋。用火煨使君子與食,以殼煎湯送下,甚妙。然世人多於臨臥服之,又無日分,多不驗。惟月初四五里五更而服之,至日午前蟲盡下,可用溫平和胃藥調理一二日。凡蟲在腹中,月上旬頭向上,中旬橫之,下旬頭向下。故中旬下旬用藥則不入蟲口,所以不驗也。牛馬之生子,上旬生者,行在母前,中旬生者,並肩而行,下旬生者,後隨之。貓之食鼠亦然。天地自然之理,物皆由之而莫知之。

傷寒門有吐蛔、蛔厥證治。嘔吐門有吐蛔治法,並吐蛔治按。腫脹門有孫一奎蛔蟲按,俱當參閱。

《外臺》用苦楝湯治蛔蟲。

寸白蟲(共三條)

此蟲長寸許,色白,其狀如蛆,母子相生,有獨行者,有個個相接不斷者,故能長至一二丈。治寸白蟲無如榧子煎,其效如神。

《本事方》云:用《良方》錫灰、蕪荑、檳榔者極佳,五更服則蟲盡下。以此為末,用石榴根煎汁送下三錢,或丸服亦可。

《庚志》云:趙子山,字景高,寓居邵武軍天王寺,苦寸白蟲為患。醫者咸云:是疾當止酒。然以素所耽嗜,欲罷不能。一夕醉於外舍,至夜半口乾舌燥,倉卒無湯飲,適見廊廡下有甕水,月色下照,瑩然可掬,即酌而飲之,甚甘如飴,連飲數酌,乃就寢。迨曉蟲出盈席,覺心腹頓寬,宿疾遂愈。一家皆驚異,驗其所飲,蓋寺僕日織草履浸紅藤根水也。

小兒疳蟲(名曰疳䘌)

小兒疳䘌,亦由飲食過傷,致成疳積。身熱腹大,面黃,四肢無力,昏睡,鼻爛汁臭,齒齦生瘡,或下痢黑血。皆腹中有蟲故也。宜九味蘆薈丸、追蟲丸、四味肥兒丸、七味肥兒丸、蟾蜍丸之類主之。蟲去之後,仍當調補氣血。

應聲蟲(共二條)

《泊宅編》云:水州通判聽軍員毛景得奇疾,每語喉中必有物作聲相應。有道人教令誦本草藥名,至藍而默然。遂取藍搗汁飲之,少頃吐出肉塊長一寸余,人形悉具,自後無聲。

陳正敏《遁齋閒覽》載楊勔中年得異病,每發言應答,腹中有小聲效之,數年間其聲漸大。有道人見而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不應者,當取服之。勔如言,讀至雷丸,蟲無聲,乃頓服之,遂愈。後正敏至長沙,遇一丐者亦有是疾,環而觀之者甚眾。因教服雷丸,丐者亦愈。

九蟲

《千金要方》云:人腹中生蟲,大率有九,皆能食人臟腑。一曰伏蟲,長四分,群蟲之主也。二曰蛔蟲,長一尺,生髮多則貫心而殺人。三曰白蟲,長一寸,子孫相生,其母轉大,長至四五丈,亦能殺人。四曰內蟲,狀如爛杏,令人煩滿。五曰肺蟲,狀如蠶,令人咳嗽。六曰胃蟲,狀如蝦蟆,令人嘔吐胃逆喜噦。七曰弱蟲,又名膈蟲,狀如瓜瓣,令人多唾。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腸鳴。九曰蟯蟲,致細微,形如菜蟲,居廣腸之間,多則為痔,劇則為癩。因人瘡痍,即生諸癰疽、癬瘻、瘑疥、齲蟲,無所不為,其害匪細。凡此諸蟲,大則依附臟腑之間,小則侵蝕肌膚之內。若元氣尚實,未為大害,稍有虛損,遂肆其毒,甚至如勞瘵殺人,及傳屍疰怪,或應聲溪鼠之類。而非理之可測者多矣。業醫者,不可不究其所致之本,及治之之法也。

狐惑(共二條)

仲景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蝕於上部則聲啞,甘草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愚按:此仲景云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則可見本非傷寒也。而後世即以狐惑為傷寒者,豈非誤乎!

《千金要方》曰:凡得傷寒及天行熱病,腹中有熱。又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若齒齦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里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當數看其上唇內有瘡唾血,唇內如粟瘡者,心內懊憹痛悶,此蟲在上蝕其五臟;下唇內生瘡者,其人喜眠,此蟲在下,蝕其下部。人不能知,可服此蝕蟲藥,不爾,䘌蟲殺人。又曰:凡患濕䘌者,多是熱病後,或久瀉不止,或有客熱結在腹中,或易水土,溫涼氣著,多生此病。亦有干䘌,不甚瀉痢,而下部瘡癢。不問乾濕,久則殺人。凡濕得冷則苦痢,單煮黃連及艾葉、苦參之屬,皆可用之。若病人齒齦無色,舌上白者,或喜眠煩憒,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部為意,下部生蟲,蟲蝕其肛,肛爛見五臟便死,燒艾於竹筒熏之。

諸蟲方

一、傳屍勞瘵未甚者,宜早用神授散。(因二五五)

一、䘌蟲內蝕,下部生瘡,宜雄黃兌散主之。(因二五七)

一、大孔蟲癢方。(因二五八)

一、銀硃煙,用治膚腠諸蟲,無不神妙。(新因五三)

諸蟲論列方

掃蟲煎(新和十四)、獵蟲丸(新攻五)、蕪荑散(和三一九)、追蟲丸(攻九七)、化蟲散(攻九八)、五君子煎(新熱六)、百順丸(新攻六)、苦楝湯(攻四七)、榧子煎(和三二一)、甘草瀉心湯(寒二八)、溫臟丸(新熱二四)、蟾蜍丸(小一二三)、四味肥兒丸(小百十一)、理中湯(熱一)、理陰煎(新熱三)、七味肥兒丸(小百十三)、溫胃飲(新熱五)、歸脾湯(補三二)、九味蘆薈丸(小百十五)、萬應丸(攻九九)、遇仙丹(攻五一)、木香檳榔丸(攻四九)

論外備用方

聖效方(和三二二、寸白蟲)、妙應丸(攻百、殺蟲)、《直指》蕪荑散(和三百二十、取蟲)、仲景烏梅丸(和三二二、胃寒吐蛔)

諸毒(附蟲毒)

論飲食諸毒

《風俗通》曰:禽獸自死者,俱有毒,不可食。魚無腮者,有毒,腮大者亦有毒。鱉肚下有紅藻紋者,有毒。蟹腹下有毛者,有毒。煮酒初出火者,有毒。江南謂之火頭酒,飲之則生痔、溢血。夏月飲食但過宿者,即有毒。夏月酒在銅錫器中過夜,即有毒。銅器蓋熱食,氣上蒸成汗,滴下食中,即有毒。炊湯過宿,飲之有毒,盥洗則生疥。桃、杏仁,雙仁者毒,能殺人。果未成核者,俱有毒,令人發瘡癤。夏秋果熟落地,蟲緣者,有毒,人食之作漏。屋漏水有毒,人食之有脹而死者。用之沐手,則生浸淫之疥,屢驗。澤中死水有毒,飲之令人生瘕。湯池中溫泉水不可飲,令人脹悶,惟澡浴可以疏風愈疥癬。蓋其泉自硫黃中出,故溫也。患疥者,宜飽食入浴之,連日數次,汗透而愈;體虛者,不可輕浴。

解一切飲食諸毒

芝麻油總能解一切飲食諸毒,不可不知。凡造餚饌,必先用真麻油於淨鍋熬熟,卻下肉炒過,然後入清水煮之,則並不犯毒。今徽州、池州地方食牛肉,不論春夏,無日不食,惟制之有方,所以鮮有中毒。但犯一切飲食毒者,即用麻油一二杯飲之,得吐即毒釋而無不愈者。

一、解飲食中毒共有十五方,俱載古方因陣中,自二百七起至二二一止。

一、善解毒者無如火,蓋火能革物之性。

解一切藥毒

凡解諸藥毒者,宜以薺苨汁,白扁豆汁、綠豆汁、甘草汁、餳糖汁、米糖汁、蠶蛻紙燒灰,隨便用之,俱可解。

凡解毒藥湯劑,不可熱服,宜涼飲之。蓋毒得熱而勢愈盛也。雖然,此特以熱毒為言耳。若解木鱉、菌蕈、黃連、石膏之類以中陰毒者,豈仍避熱而猶堪以寒飲乎?此有醫按在嘔吐門,當兼察之。

一、解毒藥共十四方,俱載古方因陣中,自二二二起至二三五止。

解諸毒通用簡易方

一方、雄黃、青黛等分為末,新汲水調服。

一方、揀淨土地掘窟,用井水傾入,攪,澄清,多飲則愈。

一方、晉礬、建茶等分為末,新汲水調服三錢,吐即效,不吐再服。

一方、黃連、甘草節二味水煎,涼服,不拘多少。

一方、薺苨、黑豆、甘草㕮咀,每用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未效再服。

一方、白扁豆生為末,水調服二三錢。

一方、伏龍肝為細末,涼水調三四錢,攪動服之,吐者,再一服。(即灶心土)

解一切蟲獸毒

凡虎傷、犬傷、蛇蠍蜈蚣、水蛭之類皆是也,共二十三方,俱載古方因陣中,自二三六起至二五八止。

蠱毒(共三條)

蠱之為毒,中土少見之,世傳廣奧深山之人,於端午日以毒蛇、蜈蚣、蝦蟆三物同器盛之,任其互相吞食,俟一物獨存者,則以為蠱,又謂之挑生。凡欲害人,密置其蠱於飲食中,人中其毒,必心腹㽲痛如有蟲齧,吐下皆如爛絮。若不即治,食人五臟而死,亦有十餘日而死者。更有緩者,待以數月,氣血羸憊,食盡五臟而後死。

一說兩廣山谷間有草曰胡蔓草,又名斷腸草。若人以急水吞之則急死,以緩水吞之則緩死。今見荊楚之地,有曰鼠莽草者,人食之則毒死,意即胡蔓草也。

一說嶺南人取毒蛇殺之,以草覆之,以水灑之,數日菌生,取菌為末,酒調以毒人。始亦無患,再後飲酒則毒作而死。其俗淫婦多自合北人,日久情好,又不肯逐人歸,乃陰以毒投飲食中,北人歸則戒之曰:子去幾時還。若從其言,則復以藥解之。若過期不往則死矣,名曰定年蠱。北人至彼,宜預防之,須備解毒丹之類,隨身勿忘。凡稍覺飲食之後,四大不調,宜即服解藥。若不預識其機,備有藥餌,恐一時倉卒不救,所謂有備無患,重生者,不可忽也。

驗蠱毒法

《遁齋閒覽》云:海南魚有石首,蓋魚枕也。取其石為器,可盛飲食,如遇蠱毒,器必爆裂,其效甚著。閩人制作最精,人但玩其色而鮮有識其用者。

一、驗蠱之法,唾津在淨水中,沉則是,浮則非。

又法:口含大豆,中蠱者,豆即脹而皮脫。無蠱者,豆不脹脫。

又法:煮雞蛋一枚,去殼,以銀簪一雙插入其中,並含入口內,一飲之頃,取視簪卵俱黑,即為中蠱。

孫真人曰:凡中蠱者,嚼生黑豆不腥,噙白礬而味反甘者,皆中蠱也。

蠱證

《直指》云:中蠱之候,面目青黃,力乏身痛,唇口焦乾,眉須脫落,煩躁悶瞀,胸腹痞滿,肚脹皮堅,腹中切痛如蟲齧,又如蟲行,唾吐鮮血,小便淋瀝,大便膿血,病人所食之物,皆變而為蟲,侵蝕臟腑,傷甚則死。死則毒氣流注,復染他人,所謂蠱疰。

蠱脈

脈緊數如釵股,弦直而吐甚者,此中蠱毒也。急治之。中蠱脈洪大者,生。微細者,死。

防蠱

凡入有蠱之鄉,所用飲食,但以犀角攪試。有毒則白沫竦起,無沫即無毒也。若自幼時食貓肉者,則毒不能為害。

知禁忌

凡中蠱者,但能記何物之中中毒,須終身再不食此物,犯之則毒作。若用藥而愈,自後飲食永不可吃冷,吃冷則蠱毒復生,竟不能救。

反蠱及主法

《衛生》云:凡入蠱鄉,見人家門限屋梁絕無灰塵,潔淨者,其家必蓄蠱,當用心防之。如不得已吃其飲食,即潛於初下箸時,收藏一片在手,盡吃不妨。少頃,卻將手藏之物潛埋於人行十字路下,則蠱神反於本家作鬧,蠱主必反來懇求。或食時讓主人先動箸,或明問主人云:莫有蠱麼?以箸築桌而後食,如是則蠱皆不能為害。此皆驗於蠱鄉云。

治蠱大法有二

胸膈痛脹,則毒在上焦,宜吐之。法以熱水半盞,投入膽礬末五分,通口服,少頃,以鵝翎探吐,毒物出盡自愈。或服升麻湯探而吐之,亦妙。

腹痛脹,為毒在下焦,宜瀉之。法以鬱金末二錢,米湯調下,空腹取瀉,惡毒盡為妙。瀉後,以四君子湯,服二三劑調理,慎忌口。

咒語破蠱法

《大藏經》云:治蠱毒、挑生毒有咒法。凡人在外飲食,先默誦咒七遍,其毒自不為害。咒曰:姑蘇琢,磨耶琢,吾知蠱毒生四角,父是穹窿穹,母是舍耶女,眷屬百千萬,吾今悉知汝,摩訶薩,摩訶薩。凡見飲食上有蛛絲便莫吃。又法,每遇所到處,念藥王萬福七遍,亦可避。

灸蠱毒法

凡灸一切蠱毒,於兩足小指盡處,各灸三壯,即有物出。酒中者,隨酒出,飲食中者,隨飲食出,屢驗。

解一切中惡邪鬼崇毒

凡卒時中惡垂死者,宜硃砂丸急服之。方在攻陣百三。

凡遭一切鬼崇、鬼疰等毒者,急與八毒赤丸攻之。方在攻陣百四。

凡中惡心腹脹痛,大便不通,及飛屍鬼擊等急證,惟《外臺》走馬湯最捷最妙。方在攻陣百十三。

治蠱毒方

丹砂丸(因二百六十)、雄麝散(因二五九)、萬病解毒丹(因二百二)、七寶丸(因二六一)、蜜髓煎(因二六二)、挑生蠱毒簡易方(因二六五)、解毒散(因二四四)、歸魂散(因二六三)、三因解毒丸(因二百三)、麥面散(因二六四)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