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普濟本事方」總目錄
目次
卷第五
腸風瀉血痔漏臟毒
玉屑丸
治腸風瀉血久不止。
槐根白皮(去粗皮)、苦楝根白皮(去粗皮各三兩)、椿根白皮(去粗皮四兩三味於九月後二月前取軟者日乾)、天南星、半夏(各半兩並生)、威靈仙(一兩去苗洗)、寒食麵(三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干之。每服三十丸。水八分一盞。煎沸。下丸子煮令浮。以匙抄取。溫溫送下。不嚼。空心食前服。
頃年有一人下血幾盈盆。頓爾疲苶。諸藥皆不效。予曰:”此正腸風。”令服玉屑丸。三服止。予苦此疾三十年。蓄下血藥方近五十餘品。其間或驗或否。或始驗而久不應。或初不驗棄之。再服有驗者。未易立談。大抵此疾品類不同。對病則易愈。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蟲痔也。亦有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仲景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此下部虛而下血者也。若得革脈。卻宜服溫補藥。蟲痔宜熏。《千金》用蝟皮艾者佳。予嘗作。頗得力。
《千金》熏蟲痔方
蝟皮(方三指大切)、薰黃(棗大末)、熟艾(雞子大)
上三味。穿地作孔調和取。便熏之口中。薰黃煙氣出為佳。火氣消盡即停。停三日將息。更熏之。凡三度永瘥。勿犯風冷。羹臛將補。忌豬雞等。
蒜連丸
治臟毒。
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爛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此藥神妙。
槐花散
治腸風臟毒。
槐花(炒)、柏葉(煉杵焙)、荊芥穗、枳殼(去穰,細切,麩炒黃)
上修事了。方秤等分。細末。用清米飲調下二錢。空心食前服。
《巢氏病源論》:腸癖為痔。久困飽食過度。房室勞損。血氣流溢。滲入大腸。沖發於下。時便清血。腹中刺痛。病名脈痔。又論脾毒腸風。本緣榮衛虛弱。風氣進襲。因熱乘之。便血性流散。積熱壅遏。血滲腸間。故大便下血。宜椿皮丸。
椿皮丸
臭椿白皮(去粗皮焙乾四兩)、蒼朮(泔浸一夕去皮日乾不見火)、枳殼(去穰細切麩炒黃各二兩)
上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空心食前米飲下三四十丸。
治腸痔在腹內有鼠奶下血方。
腸痔下血方
白蕪荑、貫眾(刮去黑皮)、狼牙根、椿(東引根白皮)、槐(東引根白皮)、蝟皮(炙焦各一分)、雄黃(半兩水飛)、白鱔頭(一個炙焦)
上細末。臘月豬脂和一丸彈子大。綿裹內下部。日三易。
治痔有鼠乳結核作渴疼痛方。
痔有鼠乳方
皂角(去皮弦醋炙)、黃耆(蜜炙)、荊芥穗、木香、露蜂房、蝟皮(炙焦黃銼)、鱉甲(淡醋煮去裙膜洗淨酸醋炙黃)、槐子、桔梗(炒)、穿山甲(銼碎蚌粉炒)、芍藥(各一兩)、大黃(濕紙裹甑上蒸半兩)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湯下。食前日三服。未知。加至五十丸。
黃耆丸
治遠年腸風痔漏。
黃耆(蜜炙)、枳殼(去穰細切麩炒黃)、威靈仙(去苗洗各二兩)、續斷(洗推去節銼焙)、槐角子、北礬(枯)、當歸(洗去蘆切焙乾炒)、乾薑(炮)、附子(炮去皮臍)、生乾地黃、連翹(炒各半兩)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晁推官方。
鱉甲丸
治腸痔。
鱉甲(淡醋煮去裙膜洗淨酸醋炙黃)、蝟皮(炙黃焦銼)、穿山甲(銼碎蚌粉炒)、白礬(枯)附子(炮去皮臍)、豬牙皂角(各半兩炙焦存二分性)、麝香(一分研)
上細末。研勻。蒸餅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二十丸。食前。日三服。
又方
槐花(炒)、白礬(枯各一兩)、附子(半兩炮去皮臍)
上細末。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食前。日三服。以上二方龐老方。
衄血勞瘵吐血咯血
茜梅丸
治衄血無時。
茜草根、艾葉(各一兩)、烏梅肉(焙乾半兩)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烏梅湯下三十丸。
經云:天暑地熱。經水沸溢。蓋血妄行。陽勝陰也。鞠運若茂之嘗苦此疾。予授此方。令服後愈。三黃散亦得。
三黃散
大黃(一兩濕紙裹甑上蒸)、黃連(半兩去須)、黃芩(去皮半兩)
上細末。每服二錢。新水調下。蜜水亦得。
山梔子散
山梔子不拘多少。燒存性。末之,搐入鼻中。立愈。
蔡子渥傳云。同官無錫監酒趙無疵。其兄衄血甚。已死。入殮血尚未止。偶一道人過門。聞其家哭。詢問其由。道人云:是曾服丹或燒煉藥。予有藥用之。即括囊間出此藥半錢匕。吹入鼻中立止。良久得活。並傳此方。
治鼻衄過多。昏冒欲死方。(梅師方)
用香墨濃研。點入鼻中。
天門冬丸
潤肺安血止嗽。治吐血咯血。
天門冬(一兩水浥去心)、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貝母(去心炒)、白茯苓(去皮)阿膠(碎之蛤粉炒成珠子各半兩)
上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一丸咽津。日夜可十丸。不拘時候。
黃耆散
因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倦怠。腳無力。
黃耆(蜜炙)、麥門冬(水浥去心)、熟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秤)、桔梗(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白芍藥(半兩)
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白扁豆散
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滿悶不食。
白扁豆(飯上蒸)、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毛)、半夏(湯浸七次)、人參(去蘆)、白朮(各一分)、白茅根(三分)
上細銼。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四服。不拘時候。
治勞瘵吐血損肺。及血妄行。神傳剪草膏。
剪草一斤,婺台州皆有,惟婺州者可用。狀如茜草。又如細辛。每用一斤。洗淨為末。入生蜜一斤,和為膏。以器盛之。不得犯鐵。九蒸九曝。日一蒸曝。病人五更起,面東坐。不得語。用匙抄藥和粥服。每服四匙,良久用稀粟米飲壓之。藥冷服。粥飲亦不可太熱。或吐或下皆不妨,如久病肺損咯血。只一服愈。尋常咳嗽血妄行。每服一匙可也。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
羊肝丸
鎮肝明目。
羯羊肝(一具新瓦盆中爆干更焙之肝若大隻用一半)、甘菊花(去萼梗)、柏子仁(研)、羌活(去蘆)、細辛(去葉)、官桂(不見火)、白朮、五味子(揀各半兩)、黃連(三分,去須)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食前,溫水下三四十丸。
又方
白羯羊肝(只用子肝一片,薄切,新瓦上爆干)、熟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乾,秤一兩半)、車前子、麥門冬(水浥去心)、菟絲子(酒浸,曝乾,用紙條子同碾為末)、蕤仁、決明子、澤瀉、地膚子(去殼)、防風(去釵股)、黃芩(刮淨)、白茯苓(去皮)、五味子(揀)、枸杞子、茺蔚子、杏仁(大者,去皮、尖,炒)、細辛(華陰者,去葉)、苦葶藶(炒令香)、桂心(不見火)、青葙子(以上各一兩)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日三服,不拘時候。
張臺卿嘗苦目暗,京師醫者,令灸肝俞,遂轉不見物,因得此方服之遂明。有一男子內障,醫治無效,因以余劑遺之,一夕燈下語其家曰:適偶有所見,如隔門縫見火者。及旦視之,眼中翳膜且裂如線。張云:此藥靈,勿妄與人,忽之則無驗。予隘之,且欲廣其傳也。
楮葉散
羌活(去蘆)、川芎(洗)、旋覆花(去梗,淨)、防風(去釵股,各半兩)、甘草(炙)、蒼朮(泔浸一夕,去皮,日乾,不見火)、楮葉(自採不生楮子者)、桑葉(並八月採,陰乾,秤以上各一兩)、甘菊花、楮實、蟬蛻(去頭、足)、木賊(各一分)
上木臼中治為末,茶清調下二錢,早晚食後臨臥各一服。
暴赤眼亦治,赤眼忌濕面及酒。楮葉須真無實者,余不堪。不爾諸藥悉無效,合時不得焙及犯鐵器。予觀此方。取楮葉必無實者。蓋陰陽二物相匹配爾,有實者陽也,無實取葉者陰也。所以不得其真。諸藥悉無效。
菊花散
治肝腎風毒熱氣上衝眼痛。
甘菊花、牛蒡子(炒熟,各八兩)、防風(三兩,去釵股)、白蒺藜(一兩,去刺)、甘草(一兩半,炙)
上細末,每服二錢,熟水調下,食後臨臥服。
《素問》云:久視傷血。血主肝,故勤書則傷肝。主目昏,肝傷則自生風。熱氣上湊目,其昏亦甚。不可專服補藥,須服益血鎮肝明目藥。地黃丸。
地黃丸
熟乾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乾,秤一兩半)、黃連(一兩,去須)、決明子(一兩)、沒藥(別研)、甘菊花、防風(去釵股)、羌活(去蘆)、桂心(不見火)、光明硃砂(各半兩,水飛)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食後,日三服。
讀書之苦,傷肝損目,誠然。晉範寧嘗苦目痛,就張湛求方。湛戲之曰:古方宋陽子少得其術,以授魯東門伯,次授左丘明,世世相傳。以及漢杜子夏,晉左太衝,凡此諸賢。並有目疾,得此方。云用損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內視三,簡外觀四。旦起晚五,夜早眠六。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氣簁,蘊於胸中。七日然後納諸方寸,修之一時,近能數其目睫,遠視尺棰之餘。長服不已,洞見牆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審如是而行之,非可謂之嘲戲。亦奇方也。
治頭風冷淚,龐安常二方。
治頭風冷淚方
甘菊、決明子(各三分)、白朮、羌活(去蘆)、川芎(洗)、細辛(去葉)、白芷(不見火)荊芥穗(各半兩)
上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食後,日三服。
又方
川芎(洗)、甘菊、細辛(去葉)、白朮、白芷(各一分不見火)
上細末,蠟丸如黍米大,夜臥納二丸目中,一時辰換一丸。
荀牧仲頃年嘗謂予曰:有一人視一物為兩,醫者作肝氣有餘,故見一為二,教服補肝藥,皆不驗。此何疾也?予曰:孫真人云:目之繫上屬於腦,後出於腦中。邪中於頸,因逢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目系入於腦。入於腦則轉,轉則目系急,急則目眩以轉。邪中其睛,所中者不相比,則睛散,睛散則岐,故見兩物也。令服驅風入腦藥得愈。
犀角升麻湯。王檢正希皋,昔患鼻額間痛,或麻痹不仁,如是者數年。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不可開口,雖言語飲食亦相妨,左額與頰上,常如糊急,手觸之則痛。予作足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故有此證。或者以排風小續命透冰丹之類與之,皆不效。予制此犀角升麻湯贈之,服數日而愈。
上等犀角(鎊,一兩一分)、真川升麻(一兩)、防風(去釵股)、羌活(去蘆,各三分)、白芷(不見火)、黃芩(去皮)、川芎(洗)、白附子(炮,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食後臨臥,日三四服。
足陽明胃也。《經》云:腸胃為市。又云:陽明多血多氣。胃之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如市鄽無所不有也,六經之中,血氣俱多,腐熟飲食,故食之毒聚於胃。故此方以犀角為主,解飲食之毒也。陽明經絡環唇挾口起於鼻交頞中,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王公所患,皆此一經絡也。故以升麻佐之,余藥皆滌除風熱,升麻黃芩專入胃經。稍通醫者自能曉。
治鼻塞清涕出,腦冷所致。
通草、辛夷(各半兩)、細辛(去葉)、甘遂、芎藭、桂心(不見火)、附子(各一兩,炮,去皮臍)
上細末,蜜丸綿裹納鼻中,密封塞,勿令氣泄,丸如大麻子,稍如微覺小痛,搗姜為丸即愈。
此《千金方》也,治腦冷所致。此疾亦有腦熱者,亦有肺寒者。《素問》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又曰:泣涕者腦也,腦滲為涕。又曰:肺之液為涕。其來各有由矣,當審詳之。鼻淵者,濁涕下不止,清濁亦自異。
治肺風鼻赤酒㾴方
老山梔為末,溶黃蠟等分,和為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半月效。忌酒炙爆。
又方
用枇杷葉去毛,焙乾末之,茶調下一二錢。日三服。
治心脾壅熱,生木舌腫脹。
玄參、升麻、大黃(濕紙裹甑上蒸)、犀角(鎊各三分)、甘草(半兩炙)
上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不拘時候。
治口生瘡方。
口瘡方
升麻(一兩一分)、黃連(三分去須)
上細末,綿裹含汁咽。
魚骨鯁方
治食諸魚骨鯁久不出方。
皂角末少許吹鼻中,得鯁出,多秘此方。
玄參散
治懸癰腫痛不下食。
玄參(一兩)、升麻、射干、大黃(濕紙裹甑上蒸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上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時時含咽良驗。
紅綿散
治聤耳出膿。
白礬煅成白灰,每用一錢,入胭脂一字,研勻,用綿杖子纏去耳中膿及黃水盡,即別用綿杖子引藥入耳中。令到底摻之即干。如壯盛之人,積熱上攻,耳出膿水瘥。用無憂散雄黃丸,瀉三五行即瘥。
黃耆丸
治腎虛耳鳴。夜間睡著如打戰鼓,覺耳內風吹,更四肢抽掣痛。
黃耆(獨莖者,去蘆,一兩,蜜炙)、白蒺藜(炒瓦擦揚去細碎刺)、羌活(去蘆,各半兩)黑附子(大者一個,炮去皮臍)、羯羊腎(一對,焙乾)
上細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晚食前,煨蔥鹽湯下。
地黃湯
治男子二十歲因瘡毒後腎經熱,右耳聽事不真。每心中不意,則轉覺重,虛鳴疼痛。
生乾地黃(二兩半)、桑白皮(洗淨,蜜炙黃,一兩)、磁石(搗碎,水淘二三十次,去盡赤汁為度,二兩)、枳殼(去穰,細切,麩炒黃)、羌活(去蘆)、防風(去釵股)、黃芩(去皮)、木通(去粗皮)、甘草(各半兩,炙)
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日二三服,不拘時候。
黃耆湯
治口乾煩躁生津液,不思食。
黃耆(蜜炙)、熟乾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乾,秤)、白芍藥、五味子(揀)、麥門冬(各三分,水浥去心)、白茯苓(一分,去皮)、甘草(炙,半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棗烏梅同煎,去滓。
萬病散,一名無憂散。此藥凡病皆治,若諸風疾,生瘡腫,疥癬,宣轉三五行自愈。臟腑積冷壅滯,結為風勞,膀胱宿冷,臟腑衰敗,面色萎黃,腹內有症癖氣塊,並有疳蟲蛔蟲攻心腹俱痛,忽中傷寒腦痛,狀似山嵐時氣溫疫之疾,並須急服此藥,宣轉三五行自瘥。或中風口喎,不限時節下藥,不問丈夫女人,語多謇滯,唾後心中涎出,但十日一服,不過三服永瘥。又患腰膝疼痛,拜跪艱難,久坐不得,吃食無味,但服一二服見功效。小兒疳痢脫肛者,量兒大小與,半服以下,宣轉三五行自瘥。丈夫女人久泄氣痢,狀似休息者,但服一服,搜出冷膿一二升,當日見效。此藥不問春夏秋冬老少冷熱疾患,悉皆治之,任便別服諸藥,無不效者。服藥後全不似吃宣轉藥,並不困倦,不妨出入行步。服藥後一兩日,便覺身輕目明,腰下如減十斤重物,頓思飲食,倍於常時,蓋緣搜出臟腑中積滯蠱膿故也。無孕婦人久患血勞萎黃無力者,亦可依方服食,功效不可具載。如有孕婦人,或過廢晦。即不可服食。若疾未除,將息三兩日後,再服取功效。
黃耆(蜜炙)、木通(去粗皮,銼)、桑白皮(淨洗,蜜炙黃)、陳橘皮(淨洗)、吳白朮(五物,各一兩)、木香(半兩,不見火)、胡椒(半兩,以上七味並秤,同為細末,別作一貼)、牽牛子(五兩,微炒,以不通手即止,勿令過熱,杵羅取一兩,頭末別作一貼,余滓棄之)
上每服用黃耆散二錢,牽牛子末二錢,拌合令勻。候天色晴明,三更初,以生薑一塊拍碎,水一盞煎湯,先用小盞子調藥頓服,後更以生薑湯送下。至平明時快宣轉三兩行,若有蠱膿下多,不妨。應臟腑百病諸風冷滯,悉皆出盡。宜後一日內吃白粥且補。
解毒雄黃丸,解毒。治纏喉風及急喉痹,或然倒僕,失音不語,或牙關緊急,不省人事。
雄黃(水飛,一分)、鬱金(一分)、巴豆(去皮、膜、心、油,二七粒)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用熱茶清下七丸,吐出頑涎,立便甦醒,未吐再服。如至死者心頭猶熱,灌藥不下,即以刀尺鐵匙斡開口灌之,但藥下喉嚨,無有不活。吐瀉些小無妨。又治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痛,赤眼癰腫。一切毒熱,並宜服之。如小兒患喉咽赤腫,及驚熱痰涎壅塞,服二丸或三丸,量兒大小加減。
卷外
治重舌方
五靈脂一兩,去砂石,為末,用米醋一大碗同煎,遂旋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