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奇效良方 卷之九

◄◄ 回奇效良方總目錄

目次

卷之九

傷寒門(附論)

傷寒之為病,經曰:冬傷於寒,春變為溫病,夏變為熱病,皆系六淫之邪,併為四氣。四氣者,風寒暑濕是也。其氣互交,最能傷人。風寒之性,暴傳六經,暑濕之性,偏著五臟,壯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成病。若風寒傷人,先入皮毛,肺之外候,肺主氣,上通於鼻,下連膀胱,皮毛客邪,肺先受害,肺虛與邪相拒,則病生焉。肺實邪無所容,其邪勿能為害,病若中者,始傳膀胱,屬足太陽之經,邪入其經,相連於肺,故右寸脈浮弦而洪,令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身疼頭痛,氣逆喘嗽,風傷者自汗惡風,寒傷者無汗惡寒,且太陽為州都之官,不能自衛,治之以藥,藥不勝邪,雖汗不解,邪氣留連,必奪穀味,豈不虧於脾胃?邪氣乘虛入胃,屬足陽明之經,主肌肉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眠,病自太陽而傳陽明,或尤有惡寒者,知邪尚在太陽,傳過未盡,尤宜汗解。若不惡寒,反欲嘔吐,煩躁脈數急者,其邪盡在陽明,津液先竭,胃實幹燥,大便難,宜以盪滌其邪,邪去脈靜,知不傳經而安矣。設若盪滌未盡,邪留於胃,胃者倉廩之官,倉廩既虛,榮衛失養,經絡已衰,不能勝邪,傳入於膽,屬足少陽之經,循耳絡於脅,令人脅痛耳聾,口苦咽乾,往來寒熱而嘔,邪毒在裡,而不在外也,依法治之。如或不解,膽者中正之官,而無果決,任邪留移於脾,屬足太陽之經,絡於咽喉,令人咽乾腹滿時痛,手足微冷,或自利不渴。脾虛受邪,則為內寒,溫助脾元,實倉廩,使正勝邪,庶獲安矣。或治不當而邪勝正,又傳入腎,屬足少陰之經,其絡膀胱,系舌本,貫肝入肺,其性惡燥,故渴引飲,邪自三陽而傳少陰,已經汗下,津液枯竭,令人口燥舌乾而渴,虛者宜溫,甚者攻之。腎者作強之官,不能自持,而傳於肝,屬足厥陰之經,絡舌本,循陰器,榮於筋,謂之厥陰,厥者盡也,三陰三陽,至此盡矣。肝者將軍之官,不能與邪相抗,致使六經傳盡,邪毒入深,榮衛失調,經絡已虧,以致手足厥冷,則筋急囊縮,六經傳遍,戰汗而解者,或不戰不汗出而解者,或六七日不解者,又復再傳,其病已危。又有兩感傷寒者,蓋緣表裡雙傳,臟腑俱病,為難治也。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舌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食言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而危殆矣。謂其三日六經俱病,榮衛不行,內外臟腑不相通於上下,至於六日之氣皆絕,故不治而死矣。論曰:人生天地之間,借氣血以全真原,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苦,故有天行瘟疫之病,且傷寒冬令為殺厲之氣,善調攝者,嚴寒之時,行住坐臥,護身周密,不犯寒毒,或房勞之人,辛苦之徒,當陽閉藏,而反擾動,致使斯病而作。治傷寒之法,始自漢張仲景,分六經之相傳,定汗吐下之三法,在表宜汗,在裡宜下,在上吐之,半表半裡和解之,當汗反下,當下反汗,變證百端,不可盡述。又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毫釐之差,失之千里。正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全在乎識經絡,明表裡,別虛實,用藥則庶幾不差矣。此則言其大略,所有六經傳變之藥,當以傷寒書中求之。

傷寒通治方

桂枝湯

傷寒中風,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芍藥(各二錢半)、甘草(炙,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麻黃湯

傷寒病頭痛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麻黃桂枝各半湯

麻黃(去根節)、桂枝、芍藥(各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杏仁(去皮尖,十個)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有惡寒,表證未解者。

柴胡(三錢)、芍藥(二錢半)、桂枝(去皮)、甘草(炙)、黃芩(各一錢半)、半夏(一錢三分)、人參(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至一盅,食遠服。

升麻葛根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及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

升麻、芍藥、甘草(各二錢半)、乾葛(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柴胡升麻湯

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咳嗽涕唾稠黏。

柴胡(去苗)、乾葛、荊芥(去梗)、赤芍藥、石膏(各一錢半)、前胡(去苗)、升麻、桑白皮、黃芩(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豆豉二十粒,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葛根解肌湯

治傷寒頭疼,發熱惡寒,肢體拘急,胸膈煩悶。

葛根(三錢)、麻黃(一錢)、肉桂、甘草(炙)、黃芩、芍藥(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葛根蔥白湯

治感風熱,頭疼不止。

葛根、芍藥、知母(各二錢)、川芎(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蔥白五根,煎一盅,不拘時服。

小柴胡湯

治傷寒,寒熱如瘧,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澀。

柴胡(三錢)、人參、黃芩(各二錢)、半夏(一錢半)、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餘日不解,邪熱結在裡,身熱煩躁,語言譫妄,大便不通,繞臍刺痛。

柴胡(二錢半)、大黃(三錢)、枳實(一錢)、赤芍藥、黃芩、半夏(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盅,食遠服。

柴胡飲子

柴胡(去蘆)、人參(去蘆)、黃芩、當歸、芍藥、甘草(各一錢半)、大黃(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蓄熱於內,傳為陰毒,並皆治之。

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各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一盅,煎至一盅。如腹滿嘔吐,或欲作利者,加半夏三枚,生用,厚朴二錢,茯苓二錢,生薑三片,煎熱服,名曰半夏黃連瀉心湯。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微喘。又治肺經受寒,咳嗽喘急。

半夏(湯洗,七錢)、乾薑(炮)、細辛(去葉)、麻黃(去根節)、肉桂(去皮)、芍藥(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五味子(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大青龍湯

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躁煩,六脈浮緊。

麻黃(去節)、石膏(各三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皮(各一錢)、大棗(五個)、生薑(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小承氣湯

治傷寒潮熱譫語,大便六七日不通,有燥糞結滯,此藥主之。

大黃(五錢)、厚朴(三錢)、枳實(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大承氣湯

治陽明裡熱,大便五六日不通,日晡潮熱譫語,煩躁發渴。

大黃、厚朴(薑製,各三錢)、枳實、芒硝(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三乙承氣湯

治傷寒雜病,內外所傷,日數遠近,腹滿咽乾,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滯,或濕熱內甚而為滑泄,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癲,目疾口瘡,舌腫喉痹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

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各二錢半)、甘草(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調胃承氣湯

治傷寒不惡寒但熱,十餘日過經譫語,當和胃氣。

大黃(五錢)、甘草(三錢)、芒硝(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桃仁承氣湯

治傷寒蓄血,熱結膀胱,其人如狂,但小腹結血,下者愈。

桃仁、甘草(各一錢)、芒硝(二錢)、大黃(四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醫反下之,並自利,心下痞硬,乾嘔,心煩不安。

甘草(三錢炙)、乾薑(三錢,炮)、黃芩、黃連、人參、半夏(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三個,煎一盅,不拘時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不可下,宜此藥攻其痞。

大黃(五錢)、黃連(三錢)、黃芩(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半夏瀉心湯

治心下痞滿而不痛乾嘔者。

半夏(湯洗七次,二錢)、人參(去蘆)、甘草(炙)、乾薑(炮)、黃芩(各一錢半)、黃連(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二個,煎一盅,不拘時服。

附子瀉心湯

治心下痞而後惡寒汗出者。

大黃、黃連、黃芩(各二錢)、附子(炮,去皮臍,切作四塊,止用一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氣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不利者。

生薑、黃芩、人參(去蘆)、乾薑(炮,各二錢)、半夏、黃連、大棗(三枚)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虎湯

治傷寒脈浮滑者,表裡有熱,若汗下吐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大渴,舌上乾燥欲飲水者。

知母(三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粳米(半合)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虎加人參湯

(又名化斑湯)、治傷寒發斑,口燥煩渴。

知母(三錢)、石膏(五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粳米一百粒,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五苓散

治發汗後,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脈浮,小便不利者。

澤瀉(三錢)、豬苓、茯苓、白朮(各二錢)、官桂(去皮,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豬苓湯

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或下利,咳而嘔,心煩不眠者。

豬苓、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四逆湯

治傷寒大下汗後,自利清穀,身疼痛,不渴,四肢拘急,手足厥冷,乾嘔腹滿脈沉者。

甘草(炙,三錢)、乾薑(三錢,炮)、附子(生用,半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四逆散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甘草(炙)、柴胡、枳實、芍藥(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一錢半,下利悸者加官桂一錢半,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錢半,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一錢半,泄利下重用韭白二十根,同煎服。

通脈四逆湯

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下利脈不出者。

甘草(二錢)、乾薑(三錢半)、附子(一角,生用)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面赤者加連須蔥白三根,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二錢,嘔者加生薑二錢半,咽痛者加桔梗二錢,下利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錢半。

當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二錢半)、通草、甘草(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紅棗一枚,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真武湯

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不解,仍復發熱,心下忪悸,頭目眩暈,皆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並皆治之。

白芍藥(三錢半,下利者去之,加乾薑二錢半)、茯苓(去皮,二錢半,小便利者去之)、附子(炮,一個切四分,止用一分,嘔者去之,加生薑二錢半)、生薑(三錢半)、白朮(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咳者加五味子三錢半,細辛乾薑各一錢二分半。

羌活附子散

治吐利後,咳逆胃寒。

羌活(一錢半)、附子(炮,去皮臍,二錢)、茴香(炒)、乾薑(炮,各一錢半)、木香(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鹽少許,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咳逆灸法

治男子婦人傷寒咳逆。

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是穴。男子乳小,以一指為率,男左女右,直間陷中,動脈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

陽毒升麻湯

治陽毒赤斑,狂言咽痛。

升麻、犀角、射干(各二錢半)、黃芩(二錢)、人參、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梔子豆豉湯

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及發顛倒,心中懊惱,此藥主之。

肥梔子(四個)、香豉(半兩)

上作一服,水二盅,先將梔子煎至八分,入豉同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梔子仁湯

治發斑煩躁,面赤咽痛,潮熱。

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升麻、杏仁(各一錢)、黃芩(一錢半)、石膏(二錢半)、柴胡(二錢)、甘草(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豆豉五十粒,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枳實梔子湯

治大病瘥後勞復者。

枳實(三錢)、梔子(一錢半)、豆豉

上作一服,清漿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如有宿食者,加大黃三錢煎服。

梔子烏梅湯

治傷寒瘥後不得眠。

梔子、黃芩(各二錢)、柴胡(三錢)、甘草(一錢)、烏梅(三個,去核)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竹葉十四片,豆豉三十粒,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竹葉石膏湯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而渴。

淡竹葉(三十片)、石膏(三錢)、麥門冬(三錢)、半夏(一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粳米一撮,煎一盅,不拘時服。

人參石膏湯

治傷寒咳嗽不已,心煩及風熱頭疼,精神不利,昏憒,宜服。

人參(去蘆,半錢)、石膏(一兩)、半夏(湯泡)、梔子仁、黃芩(各一錢)、川芎、白朮、茯苓(去皮)、知母(各一錢半)、甘草(炙,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旋覆代赭湯

治傷寒發汗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湯泡)、人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十片,紅棗七個,煎一盅,不拘時服。

茵陳湯

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治濕熱相搏,而身發黃疸,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調五苓散利大小便。

茵陳(去梗,半兩)、大黃(二錢半)、大梔子(五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以利為度。

玄參升麻湯

治傷寒失下,熱毒在胃,發斑,甚則煩躁譫語。

玄參、升麻、甘草(炙,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抵當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熱在下焦,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而狂,大便黑色,為有血也,當下瘀血,宜服之。

大黃(酒洗,一兩)、水蛭(十枚,炒,去子杵碎,用石灰炒紫黃色,去灰不用,只宜多炒為妙)、虻蟲(十枚,去翅足,炒)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盅,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抵當丸

治傷寒有熱,小腹滿痛,小便不利,今反利,為有血也,當下去其血。

大黃(三錢)、水蛭(七枚,炒,去子杵碎,銼,再入石灰,再炒,去灰)、虻蟲(七枚,去翅足,炒)、桃仁(去皮尖,八個)

上為末,水和作一丸,水一大鐘,煎至七分,不拘時頓服,以利下血,不可再服。

犀角地黃湯

治血證,大便黑,衄後脈微,發狂發黃當汗下,汗內有瘀血。

犀角(如無,升麻代之)、生地黃、牡丹皮、芍藥(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小建中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自汗者。

芍藥(三錢)、桂枝、甘草(各二錢)、膠飴(一雞子黃大)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盅,去渣,下膠飴,再煎化,不拘時服。

大陷胸湯

作寒太陽表證未解,醫反下之,結胸熱實,心下痛,按之石硬,脈沉而緊者。

大黃(七錢,為末)、甘遂(一錢,為末)、芒硝(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先煎大黃至一盅,去渣,下硝再煎一沸,下甘遂末,不拘時服,快利為度。

小陷胸湯

小結胸病,心下痞滿而軟,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半夏(湯泡,五錢)、黃連(二錢)、栝蔞實(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先煮栝蔞至一盅半,後入諸藥,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陷胸丸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

大黃(二兩)、杏仁(去皮尖,炒黑)、苦葶藶(炒)、芒硝(各七錢半)

上先將大黃葶藶二味為末,後研杏仁芒硝為泥,入前藥末和令勻,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抄甘遂末半錢,白蜜半兩,水二盞,煮取一盞,不拘時頓服,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甘遂性猛,宜斟酌量虛實服之。

五味子湯

治傷寒喘促,脈伏而厥,及汗下後氣閉咳血。

五味子(二錢)、麥門冬(去心,二錢)、人參(三錢)、杏仁(一錢,去皮尖)、陳皮(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紅棗三個,煎一盅,不拘時服。

溫膽湯

治傷寒瘥後調理。

半夏(湯泡)、茯苓(去皮)、陳皮(去白)、枳實(炒,各二錢)、甘草(半錢)、竹茹(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加味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安,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困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枳實(麩炒)、半夏(湯泡)、白茯苓(去皮)、橘紅、人參(各一錢半)、竹茹、香附、麥門冬、柴胡、桔梗(各一錢)、甘草(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桂枝附子湯

治傷寒八九日不解,風濕相搏,身體煩疼。

桂枝(三錢)、附子(炮,去皮臍,半個)、甘草(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活人書》有芍藥大棗。

茯苓四逆湯

治傷寒汗下之後,病證不解而煩躁者。

茯苓(去皮,四錢)、人參(去蘆)、乾薑(炮,各一錢半)、甘草(炙,三錢)、附子(去皮生用,一個,切作八片,只用一片)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頭痛,壯熱惡寒,及風痰咳嗽,鼻塞重重,身體疼痛。

柴胡(去蘆,二錢)、川芎(一錢半)、前胡(去蘆)、甘草(炙)、人參(去蘆)、桔梗(去蘆)、羌活(去苗)、獨活(去苗)、茯苓(去皮)、枳殼(麩炒,各一錢)、薄荷(少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參蘇飲

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此藥大解肌熱快膈。

人參(去蘆)、紫蘇、茯苓(去皮)、半夏(湯洗七次)、前胡(去苗)、乾葛(各一錢半)、枳殼(麩炒)、甘草(炙)、陳皮(各一錢)、桔梗、木香(各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香蘇飲

治四時傷寒頭痛,發熱惡寒。

香附、紫蘇(各三錢)、陳皮(二錢)、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蔥白三根,煎至一盅,不拘時服。如頭痛甚者,加川芎白芷,名芎芷香蘇飲。

消風百解散

治四時傷寒,頭疼發熱,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

荊芥、白芷、陳皮、麻黃(去根節)、蒼朮(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蔥白三根,煎至一盅,不拘時服。如咳嗽加烏梅煎。

十味和解散

治頭疼發熱,發散風邪。

白朮(二錢)、桔梗(去苗)、人參(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麩炒)、赤芍藥、厚朴(薑製)、當歸(各一錢)、防風(去蘆,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蔥白三根,煎一盅,不拘時服。

十味芎蘇散

治四時傷寒,發熱頭痛。

川芎(二錢)、紫蘇、桔梗(去蘆)、柴胡(去苗)、茯苓(去皮)、半夏、枳殼、陳皮(各一錢)、乾葛(一錢半)、甘草(炙,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金沸草散

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及治時疫寒熱。

金沸草、前胡、甘草(炙,各一錢)、麻黃(去節)、芍藥(各一錢半)、荊芥穗、半夏(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十神湯

治傷寒,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或欲出疹,不問陰陽,兩感風寒,並皆治之。

川芎、麻黃(去節)、乾葛、紫蘇、赤芍藥、升麻、白芷、甘草(炙)、陳皮、香附(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發熱頭疼,加連須蔥白二根,中滿氣實,加枳殼煎。

藿香正氣散

治傷寒頭疼,增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泄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藿香(二錢)、紫蘇(去梗,一錢半)、厚朴(薑製,炒)、茯苓(去皮)、陳皮、白芷、半夏(湯洗七次)、桔梗(去蘆)、大腹皮、白朮(各一錢)、甘草(炙,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傷寒,瘟疫時氣,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下痢赤白,並宜服之。

方見寒門。

蜜導煎法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若大便不去者,宜蜜導煎以通之。

上用蜜四兩,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攪令赤色,勿令焦,欲可丸,手捻作錠,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性熱,一時難凝,急於冷處放,必硬,納於穀道中,以手急按之,一時大便出,乃去之。

豬膽汁

治證同前。

上用大豬膽一個,瀉汁,同和醋少許,灌入穀道中,頃時大便行。

黃芩湯

治傷寒自利發熱者。

黃芩(四錢)、芍藥、甘草(炙,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紅棗一個,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桃花湯

治傷寒下痢膿血。

乾薑(三錢,炮)、赤石脂(七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糯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桔梗湯

治傷寒咽痛。

桔梗(五錢)、甘草(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赤石禹餘糧湯

治傷寒下痢不止,熱在下焦。

赤石脂、禹餘糧(各四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大半夏湯

治傷寒膈間有寒痰。

半夏(湯洗)、茯苓(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