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外台秘要總目錄
目次
卷第二十八
中惡方一十三首
病源中惡者,是人精神衰弱,為鬼邪之氣猝中之也,夫人陰陽順理,營衛調平,神守則強,邪不干正,若將攝失宜,精神衰弱,便中鬼毒之氣,其狀猝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凡猝中惡,腹大而滿者,診其脈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生,又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焱如疾者生,中惡有瘥後余勢停滯,發作則變成注。
又中惡死候,中鬼邪之氣,猝然心腹絞痛悶絕,此是客邪暴盛,陰陽為之離絕,上下不通,故氣暴厥絕如死,良久其真氣復則生也,而有乘年之衰,逄月之空,失時之和,謂之三虛,三虛而腑臟衰弱,精神微羸,中之則真氣竭絕,則死也,其得瘥者,若余勢停滯,發作則變成注。(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廣濟療猝中惡,心腹刺痛,去惡氣方。
麝香(一分研)、青木香(二分)、生犀角(二分屑)
上三味為散,空心熟水服方寸匕,日二立效,未止更作。忌如常法。(出第四卷中)
肘後華佗療中惡,短氣欲絕方。
灸兩足大𧿹趾上甲後聚毛中,各灸二七壯,即愈,又法三七壯。(集驗張文仲備急同)
又方
杏仁(七十枚去尖皮)、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麻黃(三兩去節一方四兩)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含咽之,通療諸昏客忤良。忌如常法。
又方
韭根(一把)、烏梅(十四顆)、茱萸(半升)
上三味切,以勞水一升煮之,以病人櫛納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飲之,大效。
又方
桂心(一兩)、生薑(三兩)、梔子(十四枚)、豉(五合)
上四味搗碎,以酒二升微煮之,去滓,頓服之,取吐為度。(並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中惡遁屍,心腹及身體有痛處,甚者短氣不語,手摸按之,得其痛處,則病色動,惡人近,則是痛處方。
取艾葉挼碎著痛上厚寸余,鐺中煮湯,和灰作泥令熱,敷艾上,冷輒易之,不過再著則愈。(出七卷中)
又療中惡,心痛胸脅㽲痛,喘急湯方
桃東行枝白皮(一握)、真珠(一兩)、梔子仁(十四枚)、生薑(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附子(一兩炮)、香豉(五合)、吳茱萸(五合)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真珠,分二服。忌如常法。(小品同)
又方
仰臥以物塞兩耳,以兩個竹筒納死人鼻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旁無令氣得出,半日所死人即噫噫,勿復吹也。(千金同)
又方
搗皂莢細辛屑,吹兩鼻孔中,單用皂莢末亦佳。(千金同並出第四卷中)
刪繁療中惡痛欲絕方。
釜底墨(五合)、鹽(一撮)
上二味和,研。以水一升攪調,一服。(範汪同)
又方
牛屎絞取汁五合為一服,口不開,扣齒納藥,若無新者,乾者即以水和取汁。(並出第十卷中)
崔氏療猝中惡氣絕方。
取真珠研末,書鬼字於舌上,額上亦書鬼字驗。
又方
灸右肩高骨上,隨年壯。(並出第四卷中)
猝死方二十四首
病源猝死者,由三虛而遇賊風所為也,三虛,謂乘年之衰一也,乘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虛,而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於內,則陽氣阻隔於外,二氣壅閉,故暴絕如死也,若腑臟氣未絕者,良久乃蘇然亦有挾鬼神之氣而猝死者,皆有頃邪退乃活也,凡中惡及猝忤,猝然氣絕,其後得蘇,若其邪氣不盡者,停滯心腹,或心腹痛,或身體沉重,不能飲食,而成宿疹者,皆變成疰。
又猝忤死候,犯猝忤客邪鬼氣猝急傷人,入於腑臟,使陰陽離絕,氣血暴不通流,奄然厥絕如死狀也,良久陰陽之氣和乃蘇,若腑臟虛弱者死,亦有雖蘇而毒氣不盡,時發即心腹刺痛,連滯變成疰也。(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甲乙經云,黃帝問於岐伯,有猝死者,何邪使然。答曰,得三虛者,暴疾而死,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也。黃帝曰,願聞三虛。答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也。願聞三實,答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傷也,有猝死不知人,有復生,何氣使然,陰氣先竭,陽氣未入,故猝死而不知人,氣復則生。(集驗同出第六卷中)
肘後云,猝死中惡及屍厥者,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陰陽之氣,有乖離痞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故雖涉死境,猶可療而生,緣氣未都竭也,當爾之時,兼有鬼神於其間,故亦可以符術護濟者。
又猝死,或先有病痛,或居常倒僕,奄忽而絕,皆是中惡之類療方。
取蔥刺鼻,令入數寸,須使目中血出乃佳。一云耳中血出佳,此扁鵲法,同後云吹耳中,葛氏吹鼻,別為一法。(肘後集驗備急文仲必效等同崔氏亦療中惡)
又方
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兩耳,亦可以葦筒吹之。(肘後同)
又方
以蔥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勿怪,無血難療之,有血者,是活候也,其欲蘇時,當捧兩手莫放之,須臾死人目當舉手撈人,言痛乃止,男刺左鼻,女刺右鼻孔,令入七寸余無苦,立效,亦療自縊死,此扁鵲法。(肘後集驗備急同)
又方
視其上唇裡弦,有青息肉如黍米大,以針決去之瘥。(肘後同)
又方
以小便灌其面,數過即能活,扁鵲法也。(肘後集驗張文仲備急同)
又方
以綿漬好酒納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並持其手足,莫令驚動也。(肘後同)
又方
灸其唇下宛宛中,名承漿,十壯大良。(肘後同並出第一卷中)
文仲療猝死方。
濕牛馬糞絞取汁,以灌其口中,令入喉,若口已噤者,以物強發,若不可強發者,扣折齒下之,若無新者,以水若人尿和乾者,絞取汁,扁鵲法。(集驗備急肘後同)
又方
以細繩圍其人肘腕中,男左女右,伸繩從背上大椎度,以下行脊上,灸繩頭。(一云五十壯)又從此灸橫行各半繩,此凡三灸,各灸三壯即起。
又方
令人痛抓其人人中取醒,不起者卷其手,灸下紋頭,隨年壯。
又方
灸鼻下人中三壯。
又方
灸臍中百壯。
又方
半夏末如大豆許,吹鼻中。
又方
搗薤若韭取汁,以灌口鼻中。(張文仲集驗範汪同)
又方
豬膏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集驗肘後備急同)
又猝死而壯熱者方。
礬石半斤,煮以漬腳,令沒踝。(肘後範汪同並出第一卷中)
備急療猝死而目閉者方。
騎牛臨其面,搗薤汁灌耳中,末皂莢,吹鼻中。(集驗文仲肘後範汪同)
又療猝死而張目反折者方。
灸手足兩爪甲後各十四壯,飲以五毒諸膏散,有巴豆者良。(肘後張文仲同)
又療猝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足,又取牛糞一升,溫酒和灌口中。(肘後同)
又方
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百壯良。(肘後同)
又猝死而口噤不開者方。
縛兩手大拇指,灸兩白肉中二十壯。(肘後文仲範汪同並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猝死無脈,無他形候,陰陽俱竭故也方。
牽牛臨鼻上二百息,又炙熨斗以熨兩脅下,針兩間使各百餘息,灸人中。
又療猝死而有脈形候,陰氣先盡,陽氣後竭故也方。
嚼薤哺灌之。(肘後文仲千金範汪同並出第一卷中)
古今錄驗司空三物備急散,療猝死及感忤,口噤不開者方。
巴豆(去心皮熬)、乾薑、大黃(各等分)
上藥搗篩為散,服如大豆許二枚,以水三合和之,腹脹煩熱復飲水,能多益佳。
又療心腹痛幾死,服此丸令小利瘥,如腹常滿痛,當令得下瘥,一方服一刀圭,以酒下之,不能刀圭者,便丸如大豆許四枚,不知復加一豆許,不瘥又加一豆許,若病者口噤不能自飲,掘口含之,藥不預合,預合氣力歇,猝病者,便合之,無臼,木杯中搗耳,不過三服,取利無不瘥者,蜜丸尤良。(出第四卷中)
客忤方一十三首
病源猝忤者,亦名客忤,謂邪客之氣,猝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癘之毒氣,中惡之類也,人有魂魄衰弱者,則為鬼氣所犯忤,喜於道間門外得之,其狀心腹絞痛脹滿,氣衝心胸,或即悶絕,不復識人,肉色變異,腑臟虛竭者,不療即至於死,然其毒氣有輕重,輕者微療而瘥,重者侵克腑臟,雖當時救療,餘氣停滯,久後猶發,乃變成疰。(出第二十三卷中)
肘後論曰,客者,客氣也,忤者犯也,謂客氣忽犯人也,此惡鬼毒癘之氣,療之多愈,亦有侵克臟腑經絡,雖瘥後猶宜治療,以消余勢,不爾終為人患,有時輒發。
又客忤死者,中惡之類也,喜於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衝心胸,不即療亦殺人方。
灸鼻下人中三十壯愈。(備急文仲同)
又方
以水漬粳米,取汁二升以飲之,口已噤者,以物強發之。
又方
以銅器瓦器盛熱湯,器著腹上,冷者徹去衣,器襯肉,大冷者,易以熱湯,取愈也。
又方
先以衣三重藉腹上,以銅器著衣上,取茅草於器中燒之,草盡再益,勿頓多也,取愈乃止。(備急文仲同)
又方
以繩橫其人口以度度臍四面各一處,灸三壯,令火俱起也。
又方
橫度口,中折之,令上頭著心下,灸下頭五壯也。(並出第一卷中)
又療客忤,心腹絞痛脹滿,氣衝心胸,煩躁壯熱,或氣悶絞刺,鬼魅之氣未散方
麝香(一錢)、茯神、人參、天門冬(去心)、鬼臼、菖蒲(等分)
上六味,蜜丸如桐子,服十丸,日三。
文仲扁鵲療客忤,有救卒死符,並服鹽湯法,恐非庸世所能用,故不載,而此病即今人所謂中惡者,與猝死鬼擊亦相類焉,療皆參取而用之,已死者方。
搗生菖蒲根,絞取汁,含之即愈。(備急肘後同)
又療猝忤停屍,不能言者方。
燒桔梗二枚末,飲服之。
又方
細辛、桂心(各等分)
上二味納口中。(肘後備急同)
又猝忤口噤不開者方。
生附子末置管中,吹納舌下。(備急肘後同並出第一卷中)
千金療客忤惡氣方。
吞麝香如大豆立驗。(出第五卷中)
千金翼客忤方。
灸間使七壯,又肩井百壯,又十指甲下各三壯。(出第二十七卷中)
猝魘方二十一首
病源猝魘者,屈也,謂夢裡為鬼邪之,所魘屈也,人臥不寤,皆是魂魄外遊,為他邪所執錄,欲還未得,致成魘也,忌火照,火照則魂魄遂不復入,乃至於死。而人有於燈光前魘者,本由明出,所以不忌火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法,屈大拇指,著四小指內抱之,積習不止,眠時亦不復開,令人不魘魅,又云,人魘忽然明喚之,魘死,宜暗喚之好,唯得遠喚,亦不得近而急喚,亦喜失魂魄也,又魘不寤候人眠睡則魂魄外遊,為鬼邪所魘屈,其精神弱者,魘則久不得寤,乃至氣暴絕,所以須旁人助喚,並以方術療之,即蘇也。(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肘後療猝魘寐不寤方。
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之,殺人,但痛齧其腳踵,及足𧿹趾甲際,而多唾其面則覺也。
又方
皂莢末,以竹筒吹兩鼻孔中即起,三兩日猶可吹之也。
又方
以筆毛刺兩鼻孔,男左女右,展轉進之取起也。(集驗同)
又方
搗薤取汁,吹兩鼻孔,冬日取韭,絞汁灌口。(集驗仲景文仲備急同)
又方
以蘆管吹兩耳,並取其人發一七莖作繩,納鼻孔中,割雄雞冠取血,以管吹喉咽中,大良。(並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猝魘方。
以鹽湯飲之,多少在意,並齧其足大趾爪際,痛齧之即起也。(肘後文仲備急同)
又方
以其人置地,取利刀畫從肩起男左女右,畫地令周遍訖,以刀鋒刺病人鼻下人中,令入一分,急持勿動,其人當鬼語求去,乃具問阿誰,以何故來,自當乞去,乃以指滅向所畫地當肩頭數寸,令得去。
又方
雄黃細篩,管吹兩鼻孔中佳。(並出第一卷中)
崔氏主猝魘方。
以甑帶左索縛其肘後,男左女右,用余猶急絞之,又縛床腳,乃詰問其故。(肘後古今錄驗同)
崔氏云,療猝狂鬼語方,以甑帶急令縛兩手大指,便灸左右脅下,屈肘頭尖,各七壯,須臾鬼語,自道姓名,乞去,徐詰問,乃解其手。
文仲療猝魘方。
令一人坐頭邊守,一人於戶外呼病人姓名,坐人應曰在,便蘇活也。(肘後同)
又人喜魘及惡夢者方。(以下並闢魘方)
取燒死人灰著履中,令枕之。
又方
帶雄黃,男左女右也。
又方
枕麝香一分於頭邊佳,又灌香少許。
又方
以虎頭為枕佳。
又方
取雄黃如棗核,系左腋下,令人終生不魘也。(集驗範汪同)
又方
作犀角枕佳。
又方
青木香納枕中,並帶之亦佳。(並出第一卷中)
千金小定心湯,療虛羸,心氣驚弱多魘方。
茯神(四分一本作茯苓)、甘草、芍藥、乾薑、大棗(十五枚擘)、遠志(去心)、人參、桂心(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忌如常法。
又大定心湯,療心氣虛悸,恍惚多忘,或夢寤驚魘,志少不足方。
人參、茯苓、茯神、遠志(去心)、赤石脂、龍骨、乾薑、當歸、甘草(炙)、白朮、芍藥、大棗、桂心、防風、紫菀(各二兩)
上十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五服日三夜二。忌如常法。
千金翼療猝魘不覺方。
灸兩足大趾聚毛中二十一壯。(範汪同出第二十七卷中)
備急療猝魘不寤方。
末灶下黃土,或雄黃桂心末亦得。
右以蘆管吹入兩鼻孔中。(文仲同出第一卷中)
鬼擊一十首
病源鬼擊者,謂鬼癘之氣擊著於人也,得之無漸,猝著如人以刀矛刺狀,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為鬼排,言鬼排觸於人也,氣血虛弱,精魂衰微,忽與鬼神遇相觸突致之,為其所排擊,輕者因而獲免,重者多死也。(出第二十三卷中)
肘後鬼擊之病,得之無漸,猝著如人以刀矛刺狀,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治之方。
灸臍上一寸七壯,及兩踵白肉際瘥。(千金翼同)
又方
熟艾如鴨子大三枚,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並出第一卷中)
文仲療鬼擊方。
鹽一升,以水二升和攪飲之,並以冷水潠之,須臾吐即瘥。(備急肘後同)
又方
粉一撮於水中攪飲之。(備急肘後同)
又方
以淳苦酒吹令入兩鼻孔中。(肘後同並出第一卷中)
備急療鬼擊方。
燒鼠至末如黍米許,水和服,不能飲,以水和少許納喉中。(肘後文仲同)
又方
升麻、獨活、桂心(各等分)
上三味為末,酒服方寸匕,立愈。(肘後同)
又有諸丸散,並在備急條中,今巫覡實見人忽被神鬼所擊刺擺⿰扌𧴲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觸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負所招,輕者獲免,重者多死,猶如周宣燕簡輩事,不為虛也,必應死者亦不可療,要自不得不救之耳。(肘後同並出第一卷中)
刪繁倉公散方。
特生礬石(燒半日研)、皂莢(炙去皮子)、雄黃(研)、藜蘆(熬)
上四味等分,搗為末,主療猝鬼擊鬼排,鬼刺心腹痛,下血便死,不知人,及臥魘,齧腳踵不覺者,諸惡毒氣病,取前散如大豆許,以管吹入鼻中,得嚏則氣通便活,若未嚏,復更吹之,得嚏為度,此藥能起死人,漢文帝太倉令淳于意以此方療如前病,勝余方,若別疾不若玉壺丸等法。(崔氏備急範汪等同出第六卷中)
千金翼療鬼擊方。
灸臍下一寸三壯。(出第二十七卷中)
屍厥方一十二首
病源屍厥者,陰氣逆也,此由陽脈猝下墜,陰脈猝上升,陰陽離居,營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常,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聽其耳內,循循有如嘯之聲,而股間暖者是也,耳內雖無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屍厥療之,診其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身溫而汗,此為入腑,雖猝厥不知人,氣復則自愈,若唇正青,身冷,此為入臟,亦猝厥不知人,即死,候其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足厥陰足少陽俱虛也,病若恍惚不知人,妄有所見。
張仲景云,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治方。
菖蒲屑納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又方
取左角發方寸匕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肘後方。
白馬尾二七莖,白馬前腳甲二枚,燒之以苦酒丸如小豆大,開口吞二丸,須臾服一丸。
又方
灸鼻人中七壯,又灸陰囊下,去下部一寸,百壯,若婦人灸兩乳中,又云爪刺人中良久,又針人中至齒,立起,此扁鵲法。
又方
以繩圍其臂脘,男左女右,繩從大椎上度,下行脊上,灸繩頭盡處五十壯,活,此是扁鵲法。
又方
熨其兩脅下,取炷中墨如彈丸大,漿和飲之,更以管吹耳中,令三四人更互吹之。
又方
以小管吹鼻孔,梁上塵如豆大著中吹之,令入。
又方
針百會,當鼻中入髮際五寸許,針入三分,補之,針足大趾甲下肉側,去甲三分,又針足中趾甲上各三分,大趾之肉去端韭葉許,又針手少陰銳骨之端各一分。
又方
灸膻中季肋間二七壯也。(肘後惟云灸膻中集驗同並出第一卷中)
千金論曰,風寒之氣客於臟間,滯而不能發,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聲,皆風邪所為也,入臟皆能殺人,凡屍厥如死,脈動如故,此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氣閉故也,療方。
灸百會百壯,針入三分補之。
又方
針足中趾頭,去甲如韭葉,並刺足大趾甲下內側,去甲三分。
崔氏論曰,凡屍厥為病,脈動而形,無所知,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營衛不通,其狀如死,而猶微有息,其息不常,人乃不知,欲殯殮者,療之方。
急可以蘆管吹其兩耳,極盡以氣吹之,立起,若人氣極,可易人吹之。(出第四卷中)
中蠱毒方二十一首
病源凡蠱毒有數種,皆是變惑之氣,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蠱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患禍於他,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而畜事之,又有飛蠱,去來無由,漸狀如鬼氣者,得之猝重,凡中蠱病多趨於死,以其毒害勢甚,故云蠱毒,著蠱毒,面青黃者,是蛇蠱,其脈洪壯,病發之時,腹內熱悶,胸脅支滿,舌本脹強,不喜言語,身體常痛,又心腹如似蟲行,顏色赤,唇口乾燥,經年不治,肝膈爛而死,其面色赤黃者,是蜴蜥蠱,其脈浮滑而短,病發之時,腰背微滿,手腳唇口悉皆習習,而喉脈急,舌上生瘡,二百日不治,啖人心肝,盡爛下膿血,羸瘦,顏色枯黑而死,其面色青白,又云,其脈沉濡,病發之時,咽喉塞,不欲聞人語,腹內鳴喚,或上或下,天陰雨轉劇,皮內如蟲行,手腳煩熱,嗜醋食,咳唾膿血,顏色乍白乍青,腹內脹滿,狀若蝦蟆,若成蟲吐出成蝌蚪形,是蝦蟆蠱,經年不治,啖人脾胃盡,唇口裂而死,其脈緩而散者,病發之時身體乍冷乍熱,手腳煩疼無時節吐逆,小便赤黃,腹內悶,胸痛,顏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蠱,經年不治,啖人血脈,枯盡而死,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人唾水內,沉者是蠱,浮者非蠱。又云,旦起取井華水,未食前當令病人唾水內,唾如柱腳直下沉者,是蠱毒,沉散不至下者草毒。又云,含大豆,若是蠱,豆脹皮脫,若非蠱,豆不爛脫。又云,以鵠皮置病人臥下,勿令病人知,若病劇者,是蠱也。又云,取新生雞子煮熟,去皮留黃白令完全,日晚口含,以齒微齧,勿令破,作兩炊時,夜吐瓦上,著霜露內,旦看大青,是蠱毒也,昔有人食新變鱧魚中毒,病心腹痛,心下硬發熱煩冤,欲得水洗沃身體,搖動如魚得水狀,有人診云,是蠱,其家云從無此毒,不作蠱治遂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著頭相叉,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從外抱膝中痛,低頭入膝間,兩手交叉頭,十二通,愈蠱毒及三尸毒,腰中大氣,又云,常度日月星辰清淨以雞鳴安身臥,漱口三咽之,調五臟,殺蠱蟲,令人長生,治心腹病,又云,治百病邪蠱,當正臥閉目,閉氣內視丹田,以鼻徐徐納氣,令腹極滿,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聲,令入多出少,以微為故存視五臟,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鮮明潔白,如素為之,倦極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體,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復為之,又當存作大雷電光,走入腹中,為之不止,病自除。(出第二十五卷中)
千金論曰:蠱毒千品,種種不同,或吐下鮮血,或好臥暗室,不欲見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節痠疼,如此種種狀貌,說不可盡,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時,皆於九孔中或於脅下肉中出去。所以出門,常須帶雄黃,麝香,神丹諸大辟惡藥,則百蟲貓鬼,狐貍,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養生之家,大須慮此,以下亦有灸法,初中蠱,於心下作艾炷灸一百壯,並主貓鬼亦灸得瘥。
又論曰:世有拙醫,見患蠱脹者,偏腹腫滿,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澀,以水病療之,近服水藥,經五十餘日,望漸痊愈,日復增加,奄致殂殞,如此者不一,學者當細尋方意,消息用之,萬不失一,醫方千卷,不盡其理,所以不可一一備述云爾。(出第二十五卷中)
廣濟療蠱毒方,服此升麻散,三四日後,即服前光砂丸方。
升麻、桔梗、栝蔞(各五兩)
上三味搗為散,以熟湯洗所患人陰中,再以濃汁服方寸匕,日二服,漸加至二匕,內消。忌黏食,豬肉。(出第四卷中)
肘後療中蠱毒諸方,人有養畜蠱毒以病人,凡診法,中蠱狀,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齧,或吐下血,不即療之,食人五臟,盡即死矣,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人唾水,沉者是,浮者非也。(小品文仲備急集驗千金並翼同)
又欲知蠱主姓名方
取鼓皮一片,燒灰末以飲服,病人須臾自當呼蠱主姓名,可語令知,便即去,病愈矣,亦有以蛇涎合作蠱毒,著飲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一種積年乃死,療之各自有藥,江南山間人,不可不信之。
又方
以蘘荷密著病人臥席上,亦能令呼蠱主姓名也。(文仲備急千金並翼同出第三卷中)
小品療蠱方。
鼓皮(廣五寸長一尺)、薔薇根(五寸如足𧿹趾大細切本方云莨菪根)
上二味,以水一升,清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當下蠱即愈。(千金古今錄驗同千金治蠱吐下血)
又方
土瓜根大如拇指,長三寸切,以酒半升漬一宿,一服當吐下。(古今錄驗同)
又方
皂莢三挺,長一尺者,炙去皮子,美酒一升漬一宿,去滓頓服。(古今錄驗範汪同肘後云以酒五升分三服)
又方
取薺苨根搗為末,以飲服方寸匕。(古今錄驗同)
千金犀角丸,療蠱毒百病腹暴痛,飛屍,惡氣腫方。
犀角(末)、羚羊角(末)、鬼臼、桂心(各量四錢匕)、天雄(炮)、莽草(炙)、真珠(研)、雄黃(研各一兩)、麝香(半兩研)、貝齒(燒灰五枚)、赤足蜈蚣(五節炙)、射罔(如雞子黃三枚)、巴豆(五十枚去皮心熬)
上十三味,各搗合篩之,以蜜和為丸如小豆大,服一丸,不知增一丸,猝得腹中痛,飛屍,服如大豆二丸,若惡氣腫,以苦酒和以塗之甚良,以絳囊盛藥,系男左女右臂辟惡,可以備急療萬病也。忌如常法。(崔氏古今錄驗範汪同出第一十五卷中)
千金翼療蠱毒方。
槲木北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以水三升,煎取一升,空腹服之,即吐蠱出也。並療蠱下血。(出第十五卷中)
崔氏療蠱方。
黃栝蔞根乾者二兩搗,以綿裹,酒一升漬一日去滓,溫服之,少時即吐利,蠱即出,後煮粥飲服一兩盞,吐利即斷,不斷,即煮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一兩服之,此根唯山南者好。(出第三卷中)
備急療蠱方。
取白鴿毛糞燒灰,以飲和服之良。
又療蠱方,人家雖藏此方,而不知如此效驗。
搗生栝蔞根,取汁一升,醬汁少許和,溫服之,須臾吐蠱出,試驗。(並出第十六卷中)
必效療蠱毒大神驗方。
大戟、桃白皮(東引者以火烘之)、斑蝥(去足翅熬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冷水服半方寸匕,一服其毒即出,未出,更一服蠱並出。李饒州法云奇效,若以酒中得,則以酒服,若食中得,以飲服之。(崔氏千金同肘後云斑蝥一分桃皮大戟各二分和棗核大米清飲服吐出蠱十日不瘥更一服千金崔氏云服八捻)
又方
胡荽根搗取汁半升,和酒服之立下。
又方
取未鑽相思子二七枚,搗碎為末,暖水半盞和攪,頓服之,令盡,即當欲吐,抑之勿吐,若耐不得,即大張口吐之,其毒即出,出訖,服稀粥,勿食諸肉,輕者但服七枚瘥,無問年月深淺,非常神效,勿輕之。
又試蠱法。
取銀匙若箸或釵含之,經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療蠱方。
巴豆(十枚去心皮熬)、豉(半升熬)、釜底墨(方寸匕)
上三味搗篩為散,清旦以酒服如簪頭大,小行,蠱主當自至門,勿應之,去到家,立自知其姓名。
又雄黃丸,主蠱毒中藥欲死方
雄黃(研)、硃砂(研)、藜蘆(炙)、馬目毒公、皂莢(炙去皮子二分)、莽草(二分炙)、巴豆(去心皮熬各二分)
上七味搗篩,以蜜丸如大豆許,服三丸,當轉下,先利清水,次出蛇等,當煩悶者,依常法可用鴨羹補之。忌如常法。
又療中蠱毒方
取牡丹根搗末,服一錢匕,日三服至良。忌胡荽。(範汪同)
又療中蠱胡洽方
以豬膽導下部至良。(肘後集驗範汪同並出第四十五卷中)
蠱吐血方一十首
病源蠱是合聚蠱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相啖食,餘一存者名為蠱,能害人,食人腑臟,其狀心切痛如被物齧或硬麵目青黃,病變無常,是先傷於膈上,則吐血也,不即治之,食臟腑盡則死。(出第二十五卷中)
肘後療中蠱毒,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方。
茜根、蘘荷根(各三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頓服即愈,又當自知蠱主姓名。(千金小品崔氏文仲備急古今錄驗同)
又方
巴豆(一枚去心皮熬)、豉(三粒)、釜底墨(方寸匕)
上三味搗,分作三丸,飲下一丸,須臾當下蠱毒,不下,更服一丸。(小品必效集驗文仲備急範汪同並出第三卷中)
範汪療中蠱吐血方。
麥面二升熬,以水服之令盡,當下蠱。
又方
苦瓠一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當吐蠱如蝦蟆蝌蚪之類,苦瓠毒,可臨時量用之。(肘後千金小品文仲備急古今錄驗同千金云苦瓠一分治下血)
又方
生桔梗搗取汁,服二三升,日三服,牛膝根亦得。(並出第十四卷中)
文仲療中蠱吐血方。
羚羊皮(方三寸敗鼓皮亦佳)、苦參、蘘荷根(三兩)、黃連(二兩)、當歸(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分三服。(備急集驗同一方有苦瓠)
又方
取桑木心銼一斛,於釜中以水淹之,令上有三寸,煮取二斗,澄取清,又微火煎得五升,宿勿食,旦服五合,則吐蠱毒。(崔氏集驗古今錄驗同)
又方
雄黃(研)、釜月下黃土、獺犴(炙各如棗)、斑蝥(十四枚去足翅熬)
上四味搗末,以酪漿服之,分為三四服,則吐蝦蟆。(小品同古今錄驗方有大黃如棗大或吐蝦蟆及蛇等物余同範汪同)
崔氏療中蠱吐血方。
雄黃(研)、丹砂(研)、藜蘆(炙各一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旦以井華水服一刀圭,當吐蠱毒。忌生血物貍肉。(肘後集驗同)凡蠱有數種,而人養作者最多也,郡縣有名章者尤甚,今東有句章,章安故鄉,南有豫章,無村不有,無縣不有,而不能如此之甚耳,非唯其飲食不可啖,乃至目色之,已入人類,此輩小,易療,復有自然飛蠱,狀如鬼氣者,難療,此諸種得真犀角麝香雄黃為良藥,人可常帶此,亦預防之,易有蠱卦,又子產所說,並以器皿中蟲為蠱,今省,凡皿上安一蟲字或作蟲邊,大非體也。(並出第四卷中)
小品療中蠱,心痛吐血欲死方。
鹽一升,淳苦酒一升煮,令消和,一服立吐蠱毒出,已用良驗。(肘後文仲備急古今錄驗同出第四卷中)
蠱下血方九首
病源蠱是合聚蟲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自相食啖,餘留一存者為蠱,能變化為毒害,人有事之以毒害,多因飲食內行之,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煩毒不可忍,食人五臟,下血瘀黑如爛雞肝。(出第二十五卷中)
小品療蠱毒,腹痛注下赤血,躑躅散方。
羊躑躅、乾薑、藜蘆(熬)、附子(炮)、巴豆(去皮心熬)、野葛皮、肉桂、丹砂(研)、雄黃(研)、蜈蚣(炙各一分)
上十味搗為散,以水服一刀圭,不知,加一粟米。忌豬肉,蘆筍,生血物,生蔥,貍肉。(古今錄驗同)
又療蠱下血欲死方。
薔薇根(銼一升)、牛膝(五)、連翹子(一升)、臘(一彈子許)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愈。(古今錄驗同)
又療諸蠱,大便下血日數十行方。
巴豆(二七枚)、藜蘆(炙)、附子(炮)、芫菁(去足翅熬)、礬石(各二分熬汁盡)
上五味搗下篩,別研巴豆如膏,和相得,以綿裹一大豆許,納下部中,日二三愈。忌同前方。(千金古今錄驗同並出第四卷中)
千金凡忽患下血,以上件方療,更增劇者,此是中蠱,其下血狀如鴨肝,腹中絞痛急者,此方主之。
茜根、升麻、犀角(各三兩)、地榆、白蘘荷(各四兩)、桔梗、黃柏、黃芩(各一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凡猝患血痢,或赤或黑,無有多少,此皆是蠱毒,粗醫以斷痢處之,此大非也。
又療中蠱毒,吐血下血皆如爛雞肝,令人心腹絞切痛如有物齧,若不即療,令人五臟盡乃死,驗之法,欲知是蠱,令病人唾水中,沉者是蠱,浮者非蠱也方
槲木北陰白皮、桃根皮、蝟皮(炙一方寸匕)、亂髮灰(一方寸匕)、生麻子(汁五升)
上五味,先煮槲皮桃根,取濃汁一升,和麻子汁亂髮灰蝟皮末等,令病者少食,旦服一升,須臾著盆水,以雞翮攪,吐水中如牛涎犢胎,及諸蠱毒之物。(出第二十五卷中)
千金翼療蠱毒下血方。
蝟皮燒灰,以水服方寸匕,當吐蠱毒。(出第十五卷中)
崔氏療中蠱下血及毒下,羚羊皮湯方。
羚羊皮(方三寸炙)、蘘荷根(四兩)、苦參、黃連(各二兩)、當歸、升麻、犀角(各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無蘘荷根,以茜根代之。
又療中蠱毒瀉血,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方
取白蘘荷葉四五枚,私納著病人眠臥處席下,勿令病人知之,若為蠱毒所傷,則不肯在上眠,即知是蠱毒為病,用皂莢三挺,炙去皮子,打碎,用極釅醋四升於瓷器中,候日正午時漬皂莢,又以新白布三尺蓋上,布上又橫一口食刀,正對病人眠床下安之,至來日午時取藥,用蓋藥布濾去滓,分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若不肯服,可將針刺兩手大拇指端甲,亦不勞深,其針且勿拔出,病人當自服藥,蠱毒或吐或大便中出除,其血即斷,腹痛亦除,此方用皆驗。(並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療猝中蠱,下血如雞肝者,晝夜下石余血,四臟悉損,唯心未毀,或乃鼻破待死方。
桔梗搗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下藥,以物揭口開灌之,心中當煩,須臾自靜,有頃下蠱,至服七日止,當服豬肝臛以補之。(出第四卷中)
五蠱方一十二首
千金太上五蠱丸,主百蠱吐血傷中,心腹結氣,或堅氣塞咽喉,語聲不出,短氣欲死,飲食不下,吐逆上氣,去來無常,狀如鬼祟,身體浮腫,心悶煩疼寒戰,夢與鬼交,狐貍作魅,卒得心痛,上叉胸脅,痛如刀刺,經年累歲著床不起,悉主之方。
雄黃(研)、椒目(熬)、巴豆(去心皮熬)、鬼臼、莽草(炙)、芫花(熬)、真珠、藜蘆(炙)、礬石(各四分燒)、獺肝(炙二分)、附子(炮去皮五分)、蜈蚣(三枚炙)、斑蝥(三十枚去翅足熬)
上十三味搗末,蜜和更搗一二千杵,每服如小豆一丸,余密封勿泄,十丸為一劑,如不中病,後日增一丸,以下利為度,當下蟲種種狀貌,不可具載,下七日後將息,服一劑,三十年百病盡除。忌五辛,豬肉,冷水,生血物,貍肉,蘆筍等。
又方
酒服桔梗犀角末方寸匕,日三服,不能自服,揭口與藥下,心中當煩,須臾自靜,有頃下,至七日止,當食豬脾以補之。(並出第二十五卷中)
崔氏療五蠱毒方。
一曰蛇蠱,食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之不入,吐之不出,悶亂不得眠,心熱不能食方。
服馬兜鈴根,即吐出,又服麝香方寸匕,亦自消或吐出也。
二曰蜣螂蠱,得之胸中忽然,或哽入咽,怵怵如蟲行,咳而有血方。
服獾肫脂即下,或吐或自消也。
三曰蝦蟆蠱,得之心腹脹滿,口乾思水,不能食,悶亂大喘而氣發方。
服車脂半升即出。
四曰蝌蚪蠱,同上療法甚驗。
五曰草蠱,術在西涼以西及嶺南人多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求死方。
服甘草藍汁即自消。
又方
五蠱共一法療之,但取產婦胎衣切之,曝乾為散,水和服半錢匕,五毒自消。
又方
含升麻咽汁。
又方
五蠱都服馬兜鈴苗,似蘿藦草形正直上,取雞子大,搗為散,服半錢匕,或至一匕,五蠱毒之病多在喉中,常須記之,或小醫不識此病,言胃冷蛔動,或浪稱是注,灸刺浪服諸藥,枉死也,此由醫生未經歷故也,宜令審別之。(並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五蠱湯方。
犀角(三兩)、蘘荷根、黃連、縫草、當歸(各二兩)、羚羊皮(方二寸炙)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五蠱下利去膏血,赤罽丸方
芫花(一升)、巴豆(一百枚)、赤罽(方圓一寸)
上三味搗篩,以蜜為丸,更搗,丸如胡豆,服一丸,如下利不止,以清粥汁止之,不下,小增之,欲令陰除,不令大下。(範汪同並出第四十五卷中)
蠱注方三首
病源蠱注者,住也,言其病遲滯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蠱者是聚蛇蠱之類,以器皿盛之,令其自相啖食,余有一個存者為蠱也,而能變化,人有造作欽事之者,以毒害於他,多於飲食內而行用之,中之者心悶腹痛,其食五臟盡則死,有緩有急,急者倉猝,十數日便死,緩者延引歲月,遊走腹內,常氣力羸憊,骨節沉重,發則心腹煩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變化為蠱,漸侵食腑臟盡而死,死則病流注染著旁人,故為蠱注也。(出第二十四卷中)
範汪療蠱注百病,癥瘕積聚,酸削骨肉,大小便不利,猝忤遇惡風,臚脹腹滿,淋水轉相注,殫門盡戶,延及男女外孫,醫所不能療,更生十七物紫參丸方。
紫參、人參、半夏(洗)、藜蘆、代赭、桔梗、白薇、肉蓯蓉(各三分)、石膏(一分)、大黃(一分)、牡蠣(一分熬)、丹參(一分)、蝦蟆灰、烏頭(炮四分)、狼毒(一分)、附子(炮五分)、巴豆(七十枚去心皮熬)
上藥搗篩,蜜和為丸,以飲下如小豆一丸,日三服,老小以意減之,蜂蠆所螫,以塗其上神良。忌羊肉冷水。(一方無蝦蟆有乾薑四分出第十四卷中)
小品雄黃丸,療蠱注,四肢浮腫,肌膚消索,咳逆,腹大如水狀,漏泄死後注易家人方,一名蠱脹方。
雄黃(研)、巴豆、莽草(炙)、鬼臼(各四分)、蜈蚣(三枚炙)
上五味搗篩為末,蜜和,更搗三千杵,藥成,密器封之,勿令泄氣,宿勿食,服如小豆一丸,不知,加一丸,當先下清水蟲長數寸,及下蛇,或如壞雞子,或白如膏,下訖,後作蔥豉粥鴨羹補之。忌生魚,生菜,豬肉,蘆筍,冷水,暖食將養也。(千金同出十四卷中)
集驗療鬼注蠱注,毒氣變化無常,鮫魚皮散方。
鮫魚皮(鵲魚斑皮是)、犀角、麝香(研)、龍骨、丹砂(研)、雄黃(研)、蘘荷葉、鹿角(炙各一分)、蜈蚣(一枚炙)、椒(一分汗)、乾薑(一分)、貝子(十枚)、雞舌香(一分)
上十三味搗篩為散,空心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出第一卷中)
蠱毒雜療方五首
小品療蠱似蛔方。
雄黃(研)、麝香(研)
上二味各如大豆許,取生羊肺如指大以刀開,取雄黃等末,以肺裹吞之。(崔氏集驗古今錄驗同)
又療人食菜及果子,中蛇毒方。
大豆末以酒漬,取汁半升服之,又以雞血和真鐵精,吞如梧子大一丸。(古今錄驗同)
又療有人食新變魚取飽中毒,病心腹痛,心下堅,發熱煩冤,欲得水沃身,動搖如魚得水狀,有人診病云,是蠱,家云,野中相承無此毒,不作蠱療之,遂死。(並出第四卷中)
千金療人得藥雜蠱方。
斑蝥(六枚去足翅熬)、桂心(一片如指大)、釜月下土(如彈丸大)、藜蘆(如指大炙)
上四味搗散,水服一錢匕,下蟲蛇蝦蟆蜣螂白蟲。
又療有人中蠱毒,腹內堅如石,面目青黃,小便淋瀝,變狀無常方
犀角(一兩)、芍藥(一兩)、黃連(二兩本方一兩)、梔子仁(十枚)、蘘荷葉(四兩半)、牡丹皮(一兩)、羚羊皮(方廣五寸炙)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翼古今錄驗同出第二十五卷中)
古今錄驗療食中有蠱毒,令人腹內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病變無常方。
爐中取鐵精,細研,別搗烏雞肝和之,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服,甚者不過十日愈,微者便愈。(肘後崔氏同出第四十五卷中)
貓鬼野道方三首
病源貓鬼者,云是老貍野物之類,變為鬼蜮,而依附於人,人畜事之,猶如事蠱以毒害人,其病狀,心腹刺痛,食人腑臟,吐血痢血而死,又野道者,是無主之蠱也,人有畜事蠱以毒害人,為惡既積,乃至死滅絕,其蠱則無所依止,浮游田野道路之間,有犯害人者,其病發猶是蠱之狀,但以其于田野道路得之,故謂之野道。(並出第二十五卷中)
千金療貓鬼野道病,歌哭不自由方。
五月五日取自死赤蛇燒作灰,研,井華水服方寸匕,日一服。
又療貓鬼,眼見貓貍,並耳有所聞方。
相思子、蓖麻子、巴豆(各一枚)、硃砂(末)、蠟(各四銖)
上五味搗作丸,取麻子許含之,即以灰圍患人,前頭著一斗灰火,吐藥火中,即畫火上作十字,其貓鬼並皆死矣。忌豬肉蘆筍生血物。(翼方有硝粉出第二十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妖魅貓鬼,病人不肯言鬼,鹿角散方。
鹿角屑搗散,以水服方寸匕,病者即言實也。(出第四十五卷中)
自縊死方一十五首
病源人有不得意志者,多生忿恨,往往自縊,以繩物繫頸,自懸掛致死,呼為自縊,若覺早,雖已死,徐徐捧下,其陰陽經絡雖暴壅閉,而臟腑真氣故有未盡,所以猶可救療,故有得活者,若見其懸掛,便忽遽截斷其繩,則不可救,此言氣已壅閉,繩忽暴斷,其氣雖通,而奔並暈悶,氣則不能還,即不復得生,又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活,暮至旦則難療,此謂其晝則陽盛,其氣易通也,夜則陰盛,其氣難通也,又云,夏則夜短又熱,則易活,又云,氣雖已斷,而心微溫,一日以上猶可活也。(出第二十三卷中)
肘後葛氏療自縊死,心下尚微溫,久猶可活方。
徐徐抱解其繩,不得斷之,懸其發,令足去地五寸許,塞兩鼻孔,以蘆管納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有頃其腹中礱礱轉,或是通氣也,其舉手撈人,當益堅捉持,更遞噓之,若活了能語,乃可置,若不得懸發,可中分發,兩手牽之。
又方
皂莢末蔥葉吹其兩鼻孔中,逆出,復納之。(千金備急文仲同)
又方
以蘆管吹其兩耳,極則易人吹,取活乃止,若氣通者,以少桂湯稍稍咽之,徐徐乃以少粥清與之。(並出第三卷中)
仲景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療,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陰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於晝,又熱,猶應可療,又云,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活,皆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小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微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須令可少桂心湯及粥清含與之,令濡喉,漸漸能咽,乃稍止,兼令兩人各以管吹其兩耳彌好,此最善,無不活者,並皆療之。(肘後備急文仲古今錄驗同)
備急方。
以罽衣若氍㲣厚氈物覆其口鼻抑之,令兩人極力吹其兩耳,一炊頃可活也。(肘後千金文仲集驗小品同)
又方
懸牽其頭髮,塞兩耳,勿令通氣,以蔥葉刺鼻中,兩人極力痛吹之,齧其兩腳踵,即活,亦可塞鼻而吹口活也。(小品古今錄驗同)
範汪療自縊死方。
懸其發,令足裁至地,一時許即活。
又方
急手掩其口鼻,勿令內氣稍出,二時許氣至即活。(備急文仲古今錄驗肘後同)
又方
以絹急絞身體令堅,以車牛載行三十里許,使人於車上行踏肩引發吹耳。
又方
以松子油納口中,令得入咽中,則便活。
千金療自縊死方。
以藍青汁灌之,又極須安定身心,徐徐緩解,慎勿割繩抱取,心下猶溫者,刺雞冠血滴口中,即活,男用雌雞,女用雄雞。
又方
雞屎白以棗許,酒半盞和,灌口鼻中即活。
又方
梁上塵如大豆,各納一筒中,四人各一筒,同時吹兩耳鼻中,極力吹之即活。
又方
尿鼻口眼耳中,並捉頭髮一撮如筆管大掣之,立活。(並出第二十六卷中)
刪繁療五絕死方。
一曰自縊,二曰牆壁所迮,三曰溺水,四曰魘魅,五曰產乳,皆取半夏一兩搗篩,吹一大豆許納鼻孔中,即活,心下溫,一日者亦可活。(千金同)
熱暍方七首
病源夏月炎熱,人多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臟相併,客邪熾盛,郁瘀不宣,致陰氣猝絕,陽氣暴壅,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絕,謂之暍也,然此乃外邪所擊,真臟未壞,若遇便療救,氣宣則蘇也,夫熱暍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謂外邪,猝以冷觸其熱,蘊積於內,不得宣發故也,又冒熱困乏候,人盛暑之時,觸冒大熱,熱毒之氣入臟,則悶鬱冒至於困乏也。(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肘後夏月中熱暍死,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
以屈革帶繞暍人臍,使三四人尿其中,令溫,亦可用泥土屈草,亦可扣瓦碗底若脫車釭以著暍人臍上,取令尿不得流去而已,此謂道路窮急無湯,當令人尿其中,仲景云,欲使多人尿,取令溫,若有湯便可與之,仲景云,不用泥及車釭,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熱土泥暖車釭,亦可用也。(備急文仲集驗小品千金同)
又方
灸兩乳頭各七壯。(千金同)
又方
取道中熱塵土,以積暍人心下,多為佳,少冷即易,通氣也。(千金同)
又方
搗菖蒲汁飲之一二升。
又凡此療自經溺暍之法,並出自張仲景為之,其意理殊絕,殆非常情所及,亦非本草之所能開悟,實拯救人之大術矣,傷寒家別復有暍病,在上仲景論中,非此遇熱之暍。(文仲同出第七卷中)
千金療熱暍方。
可飲熱湯,亦可用少乾薑橘皮甘草煮飲之,稍稍咽,勿頓使飽,但以熱土及熱灰土壅其上佳。(古今錄驗同)
文仲療夏月暍死方。
濃煮蓼汁,灌三升,不瘥更灌之。(肘後千金同)
古今錄驗療熱暍方。
令人口噓心前令暖,易人為之。(肘後同)
溺死方九首
病源人為水所投溺,水從孔竅入,灌注腑臟,其氣壅閉,故死,早拯救得出,即泄瀝其水,令氣血得通,便得活,又云,經半日及一日猶可療,氣若已絕,心下暖者亦可活。(出第二十三卷中)
肘後療溺死一宿者,尚可活方。
以皂莢末,綿裹納下部中,須臾出水則活。(古今錄驗同)
又方
倒懸解衣,挑去臍中垢,極吹兩耳,即活。(集驗千金小品文仲備急同)
又方
倒懸死人,以好酒灌鼻中,立活。(千金備急文仲古今錄驗同)
又方
取甕傾之,以死者伏甕上,令口臨甕口,燃以蘆火二七把,燒甕中當死人心下,令煙出,小入死者鼻口中,鼻口中水出盡則活,蘆盡更益為之,取活而止,常以手候死人身及甕,勿令甚熱,冬天常令火氣能使死人心下得暖,若猝無甕,可就岸穿地,令如甕,燒之令暖,乃以死人著上,亦可用車轂為之,當勿隱其腹,及令得低頭,使水出,並熬灰數斛以粉身,濕即易。(千金同)
小品療溺死若身尚暖者方。
取灶中灰兩石余以埋人,從頭至足,水出七孔即活。(備急千金肘後同)
又方
便脫取暖釜覆之,取溺人伏上,腹中出水便活也。(肘後同並出第十卷中)
千金療落水死方。
以灶中灰布地,令厚五寸,以甑側著灰上,合死人於甑上,使頭小垂下,炒鹽二方寸匕,納管中,吹下孔中,即當吐水,水下,因去甑,以死人著灰中擁身,使出鼻口,即活矣。
又方
掘地作坑,中熬灰數斛,納坑中下死人覆灰,濕徹即易之,勿令灰熱烙爆人,冷即易之,半日即活。
備急療溺死方。
屈死人兩腳著人肩上,以死人背向生人,揹負持走,吐出水,便活。(肘後云亦治凍死千金肘後文仲集驗小品古今錄驗同出第八卷中)
凍死方一首
病源人有在途路,逢悽風苦雨,繁霜大雪,衣服沾濡,冷氣入臟,致令陰氣閉於內,陽氣絕於外,營衛結澀,不復流通,故致噤絕而死,若早得救療,血溫氣通則生,又云,凍死一日猶可活,過此即不療。(出第二十三卷中)
肘後療冬天墮水凍,四肢直口噤,裁有微氣出方。
以大器中多熬灰,使暖囊盛,以敷其心上,冷即易,心暖氣通,目則得轉,口乃開,可溫尿粥清,稍稍含之即活,若不先溫其心,便持火炙其身,冷氣與火相搏則死。(集驗備急文仲千金古今錄驗同)
入井塚悶方二首
肘後云,此事他方少有其說,且人為之寡,不俟別條,今於水凍之後,附此,乃是地氣熏蒸,蓋亦障霧之例,服諸解毒犀角,雄黃,麝香之屬,豉豆竹瀝升麻諸湯,亦應為佳。(出第三卷中)
小品療入井塚悶冒方。
凡五月六月,井中及深塚中皆有伏氣,入中令人鬱悶殺人,如其必須入中者,先以雞鴨雜鳥毛投之,直下至底,則無伏氣,毛若徘徊不下,則有毒氣也,亦可納生六畜等置中,若有毒,其物即死,必須入,不得已當先以酒,若無,以苦酒數升先灑井塚中四邊畔,停少時然後可入,若覺中有些氣鬱悶,奄奄欲死者,還取其中水灑人面,令飲之,又以灌其頭及身體即活,若無水,取他水用也。(肘後千金錄驗同出第十卷中)
千金療入井塚毒氣方。
取他井中水灑身上,至三食頃便活,若東井取西井,南井取北井中水用之。(出第二十六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