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外台秘要 卷第二十

◄◄ 回外台秘要總目錄

目次

卷第二十

水腫方一十三首

病源腎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氣滲溢經絡,浸漬腑臟,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於腎,三焦不瀉,經脈閉塞,故水氣溢於皮膚而令腫也。其狀目里上微腫,如臥起之狀,頸脈動時咳股間冷,以手按腫處,隨手而起,如物里水之狀,口苦舌乾,不得正偃,偃則咳清水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小便黃澀是也。水病有五不可療。第一唇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凸傷脾;第四足下平滿傷腎;第五背平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療,脈沉者水也,脈洪大者可療,微細者不療也。養生方云:十一月勿食經夏自死肉脯,內動於腎,喜成水病,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蝦蟆行氣,正坐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水腫之病也。又云:人臥勿以腳懸蹋高處,不久必成腎水。(出第二十一卷中)

黃帝問曰:水與膚脹鼓脹腸單石瘕,何以別之。岐伯對曰:水始起也。目里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里水之狀,此其候也。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殼殼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陷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者,腹脹身腫大,與膚脹等,色倉黃,腹脈起。此其候也,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薄,正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若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月,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不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者,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寫不寫,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對曰:先寫其腹之血絡,後調其經,亦刺去其血脈。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其人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滿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體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未愈必致癇膿。(千金範汪同並出甲乙經第八辛卷)

範汪療水腫方。

葶藶子(一兩熬黑)、甘遂(一兩熬)、吳茱萸(四兩)

上三味,別搗異下篩,和以蜜丸如梧子,服可至五丸,經心錄云,服三丸,日三服,余同。

又葶藶丸,療水腫方。

葶藶(一升熬)、吳茱萸(一升)

上二味各別搗篩合,以蜜和,更搗二萬杵,藥成,飲服二丸如梧實,不知增之,當以小便利及下為候。若下者,但可清旦一服;若不下,但小便利者,日可再三服,常將服腫消耳,一名二利丸。

又利小便,消水腫,郁李核丸方。

郁李核仁(三分)、松蘿(三分)、海藻(二分)、桂心、大黃(五分)、葶藶(五分熬)、黃連(二分)、通草(一分)、石葦(一分去毛)

上九味,搗合下篩,和以蜜,九如梧子,先食飲服七丸,日二,稍增以知為度。(並出第二十八卷中)

又療水腫,大檳榔丸方。

檳榔(三兩)、桂心(三兩)、附子(二兩炮)、栝蔞(三兩)、杏仁(三兩熬一方無)、乾薑(二兩)、甘草(二兩炙)、麻黃(三兩去節)、黃耆(三兩)、茯苓(三兩)、厚朴(二兩炙)、葶藶(三兩熬)、椒目(三兩)、吳茱萸(王合)、白朮(三兩)、防已(二兩)

上十六味下篩,蜜和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不知,稍增至四丸,不知,又加二丸,不下,還服四丸,得小下為驗。此療老小水腫虛腫,大病後客腫作喘病,療之佳。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桃李雀肉大酢。(千金翼有海藻二兩出第四十五卷中)

小品療水腫方。

大豆(三升)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令熟,出豆澄汁,更納美酒五升,微火煎如餳,服一升,漸增之,令小下。

又桃皮酒,療水腫方。

桃皮(三斤削去黑取黃皮)、女曲(一升)、秫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漬女曲,五升汁饙飯,釀如酒法,熟漉去滓,可服一合,日三,耐酒者增之,以體中有熱為候,小便多者即是,病去便愈。忌生冷酒面一切毒物。

又麝香散,療水腫方。(千金云治婦人短氣虛羸遍身浮腫皮虛急)

麝香(三銖)、芫花(三分熬)、甘遂(三分)

上三味合下篩,酒服錢半邊匕,老小錢邊三分匕,亦可丸服之,強人如小豆十丸,老人五丸。(千金有雄黃一味並麝香各用六銖肘後又有人參二分)

又療水腫,商陸膏方。

商陸根(一斤生者)、豬膏(一斤先煎可有二升)

上二味合煎令黃,去滓,以摩腫,亦可服少許。忌大肉,經心錄同。(千金云塗以紙覆之燥即塗不過三日愈並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水腫方。

黃犍牛尿一飲三升,若不覺更加服之,以得下為度。療老小者寧從少起,飲半,亦可用後方。

又療水腫方。

豬腎一枚,分為七臠,甘遂一分末篩為散,以粉腎,微火炙令熟,食之至三四臠,乃可止,當覺腹中鳴,轉攻而脅下,小便利,去水即愈。若三四臠不覺,可食七臠令盡。(肘後經心錄文仲同並出第六卷中)

千金翼療水腫方。

葶藶子(六兩生用)、桂心(二兩)

上二味搗蜜和丸,飲服十丸如梧子,日二。慎蒜面豬雞油膩。(出第二十卷中)

必效療水腫方。

皂莢(一挺去皮子炙)、烏餳(五兩)

一味。以酒二升煮取六沸,絞去滓,頓服之,須臾即小便一三升,腫消。忌一切肉及面生冷咸酢食一周年。

又方

取苦瓠(一枚)

上一味。以水一石煮一炊久,去滓煎汁令堪丸。如胡豆,一服二丸,當小便下,後作小豆羹飯。慎勿飲水效。(並出第二卷中)

水病方七首

千金論曰:大凡水病難療,瘥後特須慎於口味,又病水人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難愈,世有醫者隨逐時情,意在財物,不本性命,病人慾食肉於貴勝之處,勸令食羊頭蹄肉,如此者,未見一愈者耳。又此病百脈之中,氣水俱實,療之皆令瀉之使虛,羊頭蹄極補,那得瘳愈,所以治水藥多用葶藶等諸藥。本草云:葶藶久服令人虛,故水病非久虛不得絕其根本,又有蠱脹但腹滿不腫,水脹脹而四肢面目俱腫,醫者不善診候,療蠱以水藥,療水以蠱藥,或但見脹滿,皆以水藥。如此者,仲景所云醫殺之,今錄慎忌如左,其療蠱方具在備急中。

喪孝產乳音樂房室誼戲,一切魚,一切肉,生冷酢滑蒜黏米豆油膩,並不得食之,亦不得用心。

上以前禁者,並具本方之下,其房室等猶三年慎之,不復重發,不爾,差而更發,重發不可更療。古方有十水丸,歷驗多利大便,不利小便,所以不能述錄也。

諸從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即愈。(出第二十一卷中)

範汪療水病方。

黃連末

上一味以蜜和,搗萬杵,丸如梧子,飲服二丸,可至三四丸。禁飲水並冷物。又方

以苦酒一升飲之,一方取鹽豉各一撮,以飲飲之,一方取角木葉滿虎口搗取汁飲之。(並出第二十八卷中)

崔氏療水病方。

烏豆(一大升粒小者)、桑根白皮(五升細切)

上二味。以水五斗,和煮可一斗汁,濾去滓,於銅器中重湯煎如餳,可作丸即成,所患人每服取利小便為度,其小便復舊色,身上腫除,候體中熱煩即服之。禁房及死牛馬肉油膩面酒等,經數日,得食羊頭肉兔肉。(水病忌食羊頭蹄此云得食恐誤也)

又療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方。

干香薷(五十斤)

上一味細銼,納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上數寸,煮使氣兩盡,去滓,清澄之,漸火煎令可丸,服五丸如梧子,日三,稍加之,以小便利為度也,無所忌。(經心錄同)

又療水病身腫方。

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

上一味。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魚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後服溫令暖,服訖下利,利盡即瘥。慎牛肉白酒生冷麵豬魚油酪,藥滓埋之,勿令人食。(並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水病方。

木防己(八分)、蜀大黃(八分錦文者別搗)、人參(八分)、杏仁(八分熬紫色別搗)、葶藶子(十分熬)

上五味總和搗篩,蜜和為丸,先食後初服七丸如梧子,日再,日加一丸至十二丸,還日減一丸至七丸,復漸加至十二丸,循環服之,以白飲服。若病人熱多,加黃芩茯苓各八分。如病人冷多,加厚朴八分,如病久心驚,加吊藤八分。忌酒面羊肉其牛肉一色,永斷不得食,外禁酢物,得食鵝鴨獐兔鯉魚鱧魚等肉。

又療水病,牛黃桂枝丸方。

牛黃(六銖研)、桂枝(十二銖又一方云桂六銖)、牡蠣(十二銖熬研)、椒目(十二銖一方雲海藻二十四銖不須椒目)、葶藶子(半升熬一方云用一升)

上五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七丸,日再,小便利為度。忌生蔥。(並出第十一卷中)

十水方三首

病源十水者,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里水,氣水也。青水者,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其根在肝;赤水者,先從心腫,其根在心;黃水者,先從腹腫,其根在脾;白水者,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其根在肺;黑水者,先從腳足趺踵,其根在腎;懸水者,先從面腫至足,其根在膽;風水者,先從四肢起,腹滿大,目盡腫,其根在胃;石水者,先從四肢,小腹腫獨大,其根在膀胱;里水者先,從腹滿,其根在小腸;氣水者,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其根在大腸,皆由榮衛痞澀,三焦不調,腑臟虛弱所生,雖名證不同,並令身體虛腫,喘息上氣,小便黃澀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古今錄驗十水丸,療十種水腫方。

腫從頭(諸書云腳)起,名為白水,其根在肺,(椒目主之)腫從面起,名為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腫從胸起,名為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腫從腹起,名為氣水,乍實乍虛,其根在大腸;(芫花主之)腫從股起,名為黑水,其根在腎;(玄參主之)腫從頭面起至足,名為懸水,其根在膽;(赤小豆主之)腫從內起,堅塊四肢腫,名為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腫從四肢起,腹大,名為風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腫從腹起,名為里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腫從胸中氣起,名為赤水,其根在心(葶藶子主之)

上十味分等。隨其病始所在,增其所主藥,皆一分,巴豆四分去心皮,搗末合下篩,蜜和丸服如梧子三丸,得下為度,不下,日三,亦可散,未食服半錢匕便利,明朝復服如法,再服病愈。禁飲,但得食乾物耳。

又方

第一之水,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

第二之水,先從心腫,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藶主之)

第三之水,先從腹腫,名曰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

第四之水,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名曰白水,其根在肺氣。(藁本主之)

第五之水,先從足趺腫,名曰黑水,其根在腎。(連翹主之)

第六之水,先從面腫至足,名曰玄水,其根在膽。(芫花主之)

第七之水,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身盡腫,名曰風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

第八之水,四肢小,其腹腫獨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

第九之水,先從小腹滿,名曰里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

第十之水,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名曰氣水,其根在大腸。(赤小豆主之)

上十病,藥皆分等,所病形同則倍之,搗合白蜜,丸如小豆,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欲下病服三丸。人弱者以意節之,療宿食飲寒熱溫病,禁辛菜豬肉生魚;不禁熟也。(範汪千金翼同)

又療十水,大黃丸方。

大黃(一分)、硝石(一分)、大戟(一分熬)、甘遂(一分熬)、芫花(一分熬)、椒目(一分)葶藶(一分)

上七味搗合下篩,以蜜和丸如小豆,先食飲服一丸,日再,漸增,以知為度。(範汪同並出第十一卷中)

大腹水腫方五首

病源夫水病皆由榮衛痞澀,腎脾虛弱所為,而大腹水腫者,或因大病之後,或積虛勞損,或新熱食訖,入水自漬及浴,令水氣不散,流溢腹外,三焦閉塞,小便不通。水氣結聚於內,乃腹大而腫,故四肢小陰下濕,手足逆冷,腰痛上氣,咳嗽煩疼,故云大腹水腫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後療卒大腹㽷病諸方,此病本由水來,應水字而經方皆水為病,故施疾床。水病之初,先兩目上腫起,如老蠶色,俠頸脈動,股里冷,脛中滿,按之沒指,腹內轉側有聲,此其候也,不即療,須臾身體稍腫,腹盡脹,按之隨手起,則病已成,猶可療,此皆從虛損大病,或下痢後,婦人產後,飲水不即消,三焦決漏,小便不利,乃相結漸漸生聚,遂流諸經絡故也。療之方。

防己、甘草(炙)、葶藶子(熬各二兩)

上三味搗篩,苦酒和丸,飲服如梧子三丸,日三。常將之,取消平乃止,忌海藻菘菜。

又方

將服牛溺商陸羊肉𦡱,及香薷煎等。在腫滿條中,其十水丸諸大方在別卷。若止皮膚水,腹內未有者,服諸發汗藥得汗藥得汗便瘥,然慎護風寒為急。

又方

牽牛子(三分熬)、厚朴(一分炙)

上二味搗篩,強人服三稜角殼,弱人二殼,酒飲隨意,樞筋有水氣病水腫諸藥不能瘳者。此方效驗。(出第一卷中)

千金療大腹水腫,氣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

牛黃(二分研)、昆布(十分洗)、海藻(十分洗)、牽牛子(八分熬)、桂心(八分)、椒目(三分)、葶藶(六分熬)

上七味別搗葶藶如膏,合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再,稍加,小便利為度,正觀九年,漢陽王患水,醫所不療,余處此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瘥,瘥後有他犯因爾殂矣。計此即是神方。忌生蔥。(出第二十一卷中)

崔氏療大腹水病,身體腫,上氣,小便澀赤,臍深,頸上有兩大脈動,唾稠不得眠睡。每腫先隨腳腫,亦有在前頭面腫,或大便澀者,服此藥大佳。若先患大便利,臍凸腹大脹,手掌平滿,即不可服此藥方。

大棗(四十枚飯蒸剝去皮核)、葶藶子(五兩取苦者熬令紫色)、杏仁(三兩熬令黃色)

上三味,先搗葶藶子一萬杵寫出之,乃搗杏仁三百杵訖,總和合棗膏,搗一萬杵,藥成,平旦空腹服八丸,日晚食消更服五丸,以飯汁下之,三日後,每旦服五丸,日晚服三丸,丸如棗核,如大便利未得服此藥。若正服藥次,忽患痢,即先食二三口飯,然後吃藥,若利過多停藥,即可爛煮小豆,勿以鹽食之。忌咸黏脂膩及大冷熱物等。唯得食粳粟米飯及淡醋,不得吃稀粥,唯只得吃飯佳,如欲食粥,即稠煮,不得遣大便利。(一方加螢火蟲糞並出第六卷中)

風水方八首

病源風水者,由腎脾氣虛弱所為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內入,還客於腎,脾虛又不能制於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濕相搏,故云風水也。令人身浮腫,如里水之狀,頸脈動時咳,按腫上凹而不起也,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脈浮大者名風水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深師療大風水脈浮,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但下重,故知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木防己湯方。

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白朮(四兩)、木防己(四兩)、甘草(二兩炙)、黃耆(五兩)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喘者加麻黃,身重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衝者加桂心,下久寒者加細辛防己黃耆。為本服藥欲解,當如蟲行皮中狀,從腰以下冷如冰,服湯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溫下,令得汗,汗出則愈也。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又療風水氣,舉身腫滿,短氣欲絕。大豆湯方。

大豆(一升)、杏仁(一升去尖皮熬)、黃耆(二兩)、防風(三兩)、白朮(五兩)、木防己(四兩)、茯苓(四兩)、麻黃(四兩去節)、甘草(四兩炙)、生薑(六兩)、清酒(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三斗,先煮豆取一斗,去滓,納酒及藥,煮取七升,分七服,一日一夜令盡,當下,小便極利,神驗。忌大醋,余忌同前。

又療暴水風水氣水腫,或瘡中水,通身皆腫,香薷術丸方。

干香薷(一斤)、白朮(七兩)

上二味搗術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術為丸,飲服如梧子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極良,夏取花葉合用亦佳。忌青魚,余忌同前。

崔氏療風水腫,毒氣遍身方。

楮白皮(三兩)、桑根白皮(五兩)、橘皮(一兩)、紫蘇(四兩)、生薑(四兩)、大豆(三升)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一升,絞去滓,分溫為四服,與三劑佳,百日內忌咸酢。(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風水惡風,舉身悉腫,脈浮不渴,欲自有汗而無大熱,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大棗(十五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服如上法,咳肺脹加半夏五合洗,一服五合,稍稍增之。忌豬羊肉,余忌同前。(此本仲景傷寒論方云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

又療風水腫,症癖酒癖方。

商陸根(一斤薄切)

上一味,以淳酒二斗漬三宿,服一升當下,下者減從半升起,日三服盡,更合,不堪酒者,以意減之。忌犬肉。

又甘遂丸,療人風水黃疸,體大如囊,面目皆合,陰腫如斗,正如霜瓜方。

甘遂(二兩熬)、葶藶子(二兩熬)、杏仁(五十枚熬)、巴豆(四十枚去心皮熬)

上四味下篩,蜜和丸如大豆,一服三丸,飲下當吐,不知,可至五丸。禁野豬肉蘆筍。

又麻黃湯,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方。

麻黃(五兩去節)、桂心(四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納藥,煎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忌同前。

水蠱方四首

病源此由水毒氣結聚於內,令腹漸大,動搖有聲,常欲飲水,皮膚粗黑,如似腫狀,名為水蠱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後療唯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蠱方。

白茅根(一大把切)、小豆(三升)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

又方

鼠尾草、馬鞭草(各十斤)

上二味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餘五升,以粉和丸,飲服如大豆二丸,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並出第一卷中)

文仲療苦唯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蠱方。

鬼扇搗絞取汁,服如雞子,即下水,更服取水盡。若渴研麻子汁飲之良。(肘後同)

又方

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令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令黃)

上二味搗相和,服如小豆一枚,以水下為度,勿飲酒佳。忌豬肉蘆筍。(肘後同並出於第五卷中)

卒腫滿方六首

肘後療卒腫滿身面皆洪大方。

灸足內踝下白肉際三壯差。(備急同)

又方

香薷銼煮令濃,及熱以漬,亦可服之。

又方

商陸根一斤,刮去皮,薄切之,煮令爛,去滓,納羊肉一斤,下蔥鹽豉,亦如常作臛法,隨意食之,腫瘥後,亦可宜作此,可常搗商陸與米中拌蒸作餅子食之。忌犬肉。(範汪方云數用愈經心錄千金同並出第一卷中)

範汪療卒腫滿身面皆洪大方。

用大鯉魚一頭,以淳苦酒三升煮之,令苦酒盡訖,乃食魚,勿用酢及鹽豉他物雜也,不過再作愈。(備急同肘後用淳酒)

又方

車下李核中仁十枚研令熟,粳米三合研令破,以四升水中煮作粥,令得一二升服之,日三作,未消更增核。(肘後古今錄驗同並出第二十八卷中)

備急療卒患腫滿效方,曾有人忽腳趺腫,漸上至膝,足不得踐地,諸療不瘥方。

以蒴藋莖菜埋熱灰中,令極熱,以薄腫上,冷又易,一日夜消盡。(出第三卷中)

腫入腹苦滿方三首

肘後論,凡此滿或是虛氣,或是風冷氣,或是飲氣,此方皆療之,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方。

大戟、烏翅、白朮(各二兩)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旦服二丸,當下漸退,更服取令消乃止。

又方

葶藶(七兩)、椒目(三兩)、茯苓(三兩)、吳茱萸(二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忌酢物。

又方

鯉魚(一頭重五斤者以水二斗煮取汁去魚)、澤漆(五兩)、茯苓(三兩)、桑白皮(切三升)、澤瀉(五兩)

上五味,取四物納魚汁中煮,取四升,去滓,分四服,小便當利漸消也。忌酢物。(並出第一卷中)

水通身腫方一十一首

病源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滲入皮膚,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腫也,令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腫處按之隨手而起是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千金麻子湯,主遍身流腫方。

麻子(五升)、商陸(一斤切)、防風(三兩切)、附子(一兩炮破)、赤小豆(三升)

上五味,先搗麻子,令熟,以水三斗,煮麻子取一斗三升,去滓,納藥及豆,合煮取四升,去滓,食豆飲汁,日再。忌豬肉及冷水犬肉。

又療水氣,遍身洪腫,百藥不愈待死者方。

大麻子(一石未入窖不鬱悒者為佳)、赤小豆(一石不得一粒雜)

上二味取新精者,仍淨揀擇,以水淘汰,曝令乾,蒸麻子使熟,更曝令乾,貯於淨器中,欲服取五升麻子熬令黃香,唯須緩火勿令焦,搗極細作末,以水五升,搦取汁令盡,淨器密貯之,明旦欲服,今夜以小豆一升淨淘漬之。至旦干漉去水,以新水煮,未及好熟,即漉出令乾,納麻子汁中煮令爛熟為佳,空腹恣意飽食,日三服。當小心悶少時止,五日後小便數或赤,唾黏口乾,不足怪之,服訖,常須微行,不得即臥,十日後,灸三里絕骨下氣,不爾,氣不泄,盡服藥後,五日逆不可下者,取大鯉魚一頭先死者,去鱗尾翅,以湯脫去滑淨洗,開肚去臟,以上件麻汁中,和小豆煮令極熟,作羹下蔥豉,橘皮,生薑,紫蘇,調和下藥食之。始終一切斷鹽,渴飲麻汁,秋冬暖飲,春夏冷飲,常食不得至飽,止得免飢而已,慎房室䐜恚,大語高聲,酒面油酢生冷菜茹,一切魚肉鹽醬五辛,療十十瘥,神驗,並療一切氣病,服者皆瘥。凡作一月,日服之大良,麻子熟時,多收新甕貯之施人也。

又方

吳茱萸、蓽茇、昆布、杏仁(去尖皮兩仁熬)、葶藶子(熬)

上五味等分,搗丸如梧子,氣急飲服五丸,勿令至利,食訖,飽悶氣急,服之即散。

又苦瓠丸,主大水,頭面遍身大腫脹滿方。

苦瓠白穰(實捻如大豆粒)

上一味,以麵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至午當出水一升,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差,三年內慎口味也,苦瓠須好,無靨翳,細理妍淨者,不爾,有毒不堪用。

又方

苦瓠膜(二分)、葶藶子(五分熬)

上二味搗丸,服之,日五丸如梧子。

又方

葶藶子(熬)、桃仁(去皮尖熬)

上二味等分,搗丸服之,利小便,一方用杏仁。

又方

大棗(去皮核七枚)、苦瓠膜(如棗核大)

上二味搗丸,一服三丸,日三。

又方

燒姜石令赤,納黑牛尿中令熱,服一升,日一。(並出第二十一卷中)

千金翼澤漆根湯,主水通身洪腫,四肢無堪,或從消渴,或從黃疸支飲,內虛不足,榮衛不通,血氣不化,氣實皮膚中,喘息不安,腹中向向脹滿,眼不得視方。

澤漆根(十兩)、赤小豆(二升)、甘草(二兩炙)、鯉魚(一枚重五斤淨去腸)、麥門冬(二兩去心)、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生薑(八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鯉魚豆減七升去之,納藥,煮取四升半,去滓,一服三合,日三,弱人二合,日再服,氣下喘止,可至四合,晬時小便利,腫氣減,或小溏下。若小便大利,還從一合始,大利止;若無鯉魚,鮦(音同)魚亦可用;若水甚不得臥,臥不得轉側,加澤漆一片,渴加栝蔞二兩,咳加紫菀二兩,細辛一兩,款冬花一兩,桂心三兩,增魚汁二升。忌海藻菘菜酢物。(深師同出第二十卷中)

古今錄驗療祖承郎水腫通身,眾醫不能療,得此湯一劑,一夜小便五六升,即瘥,療水咳逆氣,通身流腫,短氣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喉中水雞鳴,白前湯方。

白前(六分)、紫菀(二兩)、半夏(五合又方四兩洗之三十遍)、生澤漆根(七合切量一方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納藥,刻志水度,復加水七升,微火煎令至刻,去滓,次納藥七種,白朮二兩,吳茱萸五合,桂心三兩,人參一兩,乾薑一兩,或生薑五兩,栝蔞五合,或六合,六物微火,煮取三升半,分三服,小便當利,或當溏下勿怪,氣即低腫減,呂計方經傳楊氏有驗。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範汪同一方有棗二十枚擘

又小消化水丸,療水病,令通身微腫,腹大,食飲不消方。

芫花(一兩熬)、甘遂(一兩熬)、大黃(一兩)、葶藶(一兩熬)、巴豆(四十枚去心皮熬研)

上五味合搗下篩,蜜為丸如梧子,一服一丸,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蘆筍野豬肉。(並出第十一卷中)

水氣腫鼓脹方四首

(數是四首)

千金翼療水氣腫鼓脹,小便不利,山璉治韋司業得差,司業侄雲表所送云數用神驗。莨菪丸方。

莨菪子(一升)、羚羊肺(一具青羊亦佳湯微煉即薄切之曝乾搗作末)

上二味,以三年大酢,漬莨菪一伏時出之,熬令變色,熟搗如泥,和肺末蜜和搗作丸,食後一食久,服如梧子大四丸,麥門冬飲服之喉中干口黏妄語為候,數日小便大利即瘥。

麥門冬飲法。

麥門冬(二十五枚去心)、米(二十五粒)

上二味,以三合半水煮之,米大熟,去滓以下丸。每服常作。(千金同出第二十卷中)

救急療水氣腹鼓脹硬,頻試要效方。

葶藶子(七兩熬)、茯苓(三兩)、吳茱萸(二兩)、椒目(三兩沉水者)、甘遂(五兩)

上五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以飲服五丸,日三服,不知稍加丸,以利為度。禁食如藥法,並酢物。(出第九卷中)

古今錄驗療大水腫腹如鼓,堅如石方。(出胡洽)

葶藶(一升熬)、椒目(一升)、芒硝(六兩)、水銀(十二兩)

上四味,以水煮煉水銀三日三夜,數益水,要當令黃白以合,搗藥六萬杵,自令相和如梧子,先食服一丸,日三,日增一丸至十丸,不知,更從一丸始,病當從小便利,當飲好牛羊肉羹,晝夜五飲,當令補養。禁豬肉生魚菜勿忘飲漿水,渴飲羹汁。釋僧深所撰方云煉水銀一日一夜亦是也水銀用十兩芒硝用七兩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文仲陶氏集驗範汪同出第十一卷中

小腫咳逆上氣方三首

病源腎主水,肺主氣,腎虛不能制水,故水妄行,浸溢皮膚,而身體腫滿,流散不已,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浮則上氣咳嗽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深師療水咳逆上氣,通身洪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喉中水雞鳴,大小便不通,不下食而不甚渴,白前湯方。

白前(三兩)、紫菀(四兩)、半夏(一升洗)、生澤漆根(一汁切)

凡四味,水一斗七升,煮取一斗汁,又納後藥。

桂心(三兩)、人參(六分)、大棗(二十枚擘)、白朮(五兩)、生薑(八兩一方乾者二兩)、茯苓(四兩)、吳茱萸(五兩)、杏仁(三兩去兩仁皮尖碎)、葶藶(二兩)、栝蔞(五合一方十合)

上十味納前汁中,煮取三升,分四服,當得微下,利小便,氣即下腫減,深云,增損用之若神。忌羊肉餳生蔥桃李雀肉酢物。(出第十九卷中)

古今錄驗夫水在五臟,令人咳逆喘上氣,腹大向向,兩腳腫,目下有臥蠶,微渴,不得安臥,氣奔短氣,有頃乃復,小便難少而數,肺病胸滿隱痛,宜利小便,水氣迫肺,吸吸寒熱,澤漆根湯方。

生鯉魚(一頭重五斤粗銼)、麥門冬(二兩去心)、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茯苓(二兩)、澤漆根(八兩生者)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魚,取一斗,去魚以煮藥,取四升,分服,日三,小便利為度,不利,增服之,大便如利,而小便未利者,增至四合,服一日,氣即下得安臥,有寒可納生薑八兩。(深師同)

又防己煮散,療水腫上氣方。(出許諫議)

漢防己(三兩)、澤漆葉(三兩)、石葦(三兩去毛)、澤瀉(三兩)、郁李仁(五兩)、白朮(三兩)、丹參(三兩)、赤茯苓(三兩)、桑白皮(三兩)、橘皮(二兩)、生薑(十兩)、通草(二兩)

上十二味,粗篩為散,以水一斗七合,納四方寸匕散,煮取八合,去滓,一服令盡,日三,大便利者一服,取小便利為度,許澄秘方。忌同前。(千金同出第十一卷中)

氣兼水身面腫方四首

張文仲周大候正大將軍平公於禮患氣兼水,身面腫垂死,長壽公姚僧垣處二方,應手即瘥,先服湯方。

桑根白皮(四兩)、橘皮(二兩)、海藻(三兩洗去咸)、茯苓、郁李仁(碎各四兩)、赤小豆(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甚效。古今錄驗療氣水身腫脹滿,姚大夫治燕公雍州錄事於志光選云:從來知不能服湯。事較急,勿不努力服之,服此湯若微覺為益,頻服三兩劑,勿不服。此藥甚易,必無逆忤,如不能服,可服後丸,丸遲不應急耳。

又方

橘皮(五分)、郁李仁(十分)、茯苓(八分)、葶藶(六分熬)、防己、桑根白皮(各五分)、甘遂(四分熬)、蘇子(四合)

上八味搗下篩,蜜和丸,取穀白皮火炙焦黃煮飲,服十丸如梧子,日再服。若不得宣通,稍稍加,常以宣為度,渴者飲此方,老蔣公處與張大夫家效,忌酢物。

又方

灸丹田穴在臍下二寸,灸三壯,療水腫,女子禁灸。(並出第五卷中)

古今錄驗療氣水身腫脹滿方。

杏仁(十分去皮尖熬)、蘇子(五分)、白前(六分)、昆布(八分洗去咸)、李根白皮(五分)、橘皮(六分)、五味子(六分)、大麻仁(五分熬)、茯苓(八分)、生薑(八分切曝燥)

上十味,搗篩蜜和丸,粥清服二十丸如梧子,日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酢物。(出第十一卷中)

水氣方六首

範汪療風虛水氣腫,豆酒方。

大豆(一升)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汁,去豆,納美酒一升,合煎取一升,能隨意飲之,日三,常令有酒氣,當清酒作之。

又療通身腫,皆是風虛水氣,亦療暴腫,蒲黃酒方。

蒲黃(一升)、小豆(一升)、大豆(一升)

上三味,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去豆,分三服。

又療腫患下水氣,四肢腫聶聶動,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甘草(二兩炙)、桂心(二兩)、茯苓(六兩)、黃耆(三兩)、生薑(二兩)、白朮(三兩)、芍藥(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二合,分為四服,有人患下是胃寒,加當歸三兩,人參二兩半,龍骨二兩,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相去二十里頓服,不下即不須納此三物也。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蔥大酢。(並出第四十五卷中)

崔氏療水氣方。

葶藶子(三兩)

上一味,以物盛於甑上蒸令濕,徹上即搗萬杵,自堪為丸,不須蜜和,如不得,以少蜜和之,一服五丸,漸加之七丸,以微利為度,得利即停,不可多服。令人不甚能食,若氣發又服之,得利氣下定即停。此方療水氣無以加,蕭駙馬時任太常卿,患水腫,見在名醫悉療不瘥,唯服此丸得平復,故記。

又葶藶子療水氣極效方。

取葶藶子一合,熬令色黃,搗碎別研如面,取大棗二十顆去核,以水一大升,煮棗取半升汁,去棗滓,納前件葶藶子,並棗汁於銅器中,緩火煎令堪成丸,平旦空腹頓服盡必不能頓者,分為兩服,得利兩行差,至日午宜食乾飯,慎如藥法。(並出第六卷中)

近效療水氣方。

商陸根(去皮取白者不用赤色切如小豆一大盞)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上,爛即取粟米一大盞,煮成粥,仍空腹服。若一日兩度服,即恐利多,每日服一頓即微利,不得吃生冷等。

皮水方三首

病源肺主於皮毛,腎主於水,腎虛則水妄行,流溢於皮膚,故令身體面目悉腫。按之沒指而無汗也,腹如故,不滿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惡風是也,脈浮者名皮水也。(出第二十卷中)

深師療皮水,如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集集動,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心(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出第十九卷中)

範汪皮水一身面目悉腫,甘草麻黃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麻黃(四兩去節)

上二味,以五升水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乃納甘草煮得一升,絞去滓,適寒溫,先服一升,重覆之,日移二丈所當汗出,汗出勿復服,不汗乃復服,當慎護風寒,數日乃出入,忌海藻菘菜。(出第二十八卷中)

古今錄驗皮水,越婢湯加水主之方。

麻黃(六兩去節)、大棗(十二枚擘)、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乃納余藥煮,取二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七合,日三,忌同前。(範汪同已上三方並本出仲景傷寒論)

水腫從腳起方四首

病源腎者,陰氣也,主於水,而又主腰腳,腎虛則腰腳血氣不足,水之流溢,先從虛而入,故腳先腫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後若腫從腳起稍上進者,入腹則殺人,療之方。

小豆一斛,煮令極爛,得四五斗汁,溫以漬膝以下,日日為之,數日消盡。若已入腹者不復漬,但煮小豆食之,莫雜吃飯及鮭(音圭)魚鹽,又專飲小豆汁,無小豆,大豆亦可用,如此之病,十死一生,急救之。

又方

削楠及桐木煮取汁以漬之,並飲少許,如小豆法。(並出第一卷中)

範汪療水腫從足始,轉上入腹則殺人,豚肝方。

生豬肝一具,煮如食法,細切,頓食令盡,不得用鹽,可用苦酒,豬重五六十斤以上肝者,一頓啖盡,百斤以上豬者,分兩服。(肘後同)

又若但兩足腫者方。

銼蔥葉煮令爛以漬之,日三四度,良也。(集驗同並出第二十八卷中)

水症方二首

病源水症者,由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腹內,大小腸不利所為也,其病腹內有結塊,堅強在兩脅間,膨膨脹滿,遍身腫,所以謂之水症。(出第二十一卷中)

深師療水症,腹內胸脅牢強,通身腫,不能食,海藻丸方。

海藻(一兩洗)、水銀(一兩)、椒目(一兩)、芒硝(一兩)、葶藶(一兩熬)、大黃(一兩)、甘遂(一兩熬)、杏仁(三十枚去尖皮熬)、桂心(一兩)、附子(一兩炮)、茯苓(一兩)、大戟(一兩)、松蘿(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上十五味下篩,蜜和服如小豆二丸,日三,不知,稍稍加之。忌豬肉大酢生蔥蘆筍。(範汪同出第十九卷中)

範汪療水腫大腹水症丸方。

礬石(十分熬)、躑躅花(十分)、細辛(十分)、半夏(十分洗)、藜蘆(十分)、丹參(十分)、承露(十分承露是落葵)、巴豆(十枚去心皮熬)、苦參(十分)、雄黃(十分)、大黃(十分)、芒硝(十分)、大戟(十分)、烏頭(二十分炮)、狼毒(十分)、野葛(二分)

上十六味搗下篩,蜜和藥成,以置腫上,並服如黍米三丸,日三。欲取下者服五丸。禁食生魚生菜肥肉,千金不傳,謂之千金丸。(並出第三十五卷中)

水瘕方一首

病源水瘕者,由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心下,腎經又虛,不能宜利溲便,致令水氣結聚而成形,瘕在於心腹之間,抑按作水聲,但欲飲而不用食,遍身虛腫是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古今錄驗水瘕病,心下如數升油囊,滎滎作聲,日飲三斗,不用食,但欲飲,久病則為瘕,堅有蝦䗫鱉,療之方。

取蓖麻成熟好者二十枚去皮,杯中研令熟,不用搗,水解得三合,宿不餐,清旦一頓服盡,日中許當吐下青黃如葵汁,當囊結裹,其病不盡,即三日更增服三十枚蓖麻如上法。若病如故復不盡,復增十枚服如上法,其以盡病根為限,藥但去病,不令人悶亂,下病之後,慎不可飲。當五日斷飲,止進白糜,關高方已試神良。(範汪同出第十一卷中)

石水方四首

病源腎主水,腎虛即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少腹腫大鞭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脈沉者名曰石水,脈微大亦曰石水,腫起臍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管則死不療。(出第二十一卷中)

集驗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腫方。

大豆(五升)、防己(四兩)、桑根白皮(切三升)、白朮(四兩)、澤漆葉(切三升)、射干(四兩)、穀白皮(四兩一云切三升)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半,煮取六升,去滓,納好酒三升,更煎取五升,分五服,日再夜一,余煎明日服之。(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千金療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腫方。

桑根白皮(六兩)、射干(四兩)、澤湯(五兩)、澤漆(切一升)、茯苓(四兩)、防己(一兩)黃芩(四兩)、白朮(四兩)、大豆(三升)

上九味切,以水五斗,煮大豆取三斗,去滓澄清,取汁一斗,下藥煮,取三升,空腹溫分三服。(出第二十一卷中)

集驗療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灸法。

灸關元

又灸石水法。

灸章門然谷。

暴腫滿方四首

集驗療暴患遍身腫滿方。

大豆

上一味,搗篩為散,粥清服三方寸匕,日再,甚良驗。

又療身體暴腫如吹方。

巴豆(三十枚合皮㕮咀)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綿納汁中以拭腫上,隨手減矣,日五六拭,勿近目及陰。(範汪同並出第六卷中)

備急療身體暴腫滿方。

榆白皮搗屑隨多少,雜米作粥食,小便利即消,陶效方。(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澤漆湯,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吹,脈浮數者方。

澤漆(二兩炙)、知母(二兩)、海藻(二兩)、茯苓(二兩)、丹參(三兩)、秦艽(二兩)、木防己(二兩)、豬苓(二兩去皮)、大黃(三兩)、通草(二兩)、青木香(二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酢物。(出第十一卷中)

氣滿胸急方八首

古今錄驗療氣忽發滿胸急者方。

茯苓(四兩)、杏仁(四兩)、橘皮(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日三,隨小便下愈,飲盡更作。忌酢物。

又茯苓杏仁煎方。

茯苓(四兩)、杏仁(四兩)、橘皮(三兩)、蘇子(一升碎)、甘草(三兩炙)、芍藥(四兩)、白前(三兩)、五味子(三兩)、生薑汁(五合)、蜜(六合)、竹瀝(二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先煮諸藥,取三升,去滓,納竹瀝生薑汁蜜等和攪,微火煎取四升,一服四合,日再夜一。

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方

甘遂(三兩熬)、茯苓(四兩)、杏仁(四兩)、澤漆葉(三兩炙)、黃芩(四兩)、澤瀉(三兩)、郁李仁(五兩碎)、橘皮(三兩)、朴硝(四兩)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忌酢物。

又方

桑根白皮(切二升)、郁李仁(一升碎)、赤小豆(二升)、橘皮(三兩)、蘇葉(三兩)、茅根(切二升)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適冷暖,稍稍飲之。

又方

桑白皮(四兩)、橘皮(三兩)、茯苓(四兩)、甘遂(三兩熬)、杏仁(三兩)、澤瀉(三兩)、黃芩(四兩)、赤小豆(一升)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酢物。(一方甘草三兩)

又方

羊腎(一具去脂破)、桑根白皮(四兩)、茯苓(四兩)、橘皮(三兩)、李根白皮(四兩)、黃耆(三兩)、玄參(三兩)、生薑(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忌酢物。

又方

豬腎(一具去脂破)、桑根白皮(五兩)、茯苓(四兩)、澤漆葉(三兩炙)、防己(三兩)、澤瀉(三兩)、橘皮(三兩)、大豆(三升)、甘遂(三兩熬)、郁李仁(一升碎)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三升,先煮腎桑根皮澤漆葉大豆。取八升,去滓,納余藥,煎取一升七合,分為三服。忌酢物。

又方

大棗(三十枚擘破)、烏梅(三十枚打破)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納蜜和調,不得過甜,不得過酢,稍稍含咽之。(並出第十一卷中)

虛熱及先服石風水腫方三首

集驗蔥豆洗湯,療虛熱及服石熱,當風露臥,冷濕傷肌,熱阻在裡,變成熱風水病,心腹腫滿,氣急不得下頭,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腫如皮囊盛水,晃晃如老蠶色,陰卵堅腫如升,莖腫生瘡,臭如死鼠。此皆虛損,腎中有熱,強取風冷濕痹故也,內宜依方服諸利水藥,外宜以此湯洗四肢訖,以蔥豆膏敷之,別以豬蹄湯洗瘡爛處及卵腫也方。

赤小豆(一升)、蔥(合青切一升)、蒺藜子(一升碎)、菘菜子(一升舂碎)、蒴藋(切五升)、巴豆(一百枚合心皮打破)

上六味,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四斗,以淋洗身腫處。(古今錄驗同)

又豬蹄洗湯,療丈夫服石有虛。因勞損熱盛當風臥,傷於風濕,身變成熱,風水腫病腹滿氣急,四肢欲腫,小便不利,陰卵堅腫莖腫生瘡,赤爛臭如死鼠,名水疸,以湯洗之方。

豬蹄(一雙)、黃柏(五兩銼)、蒴藋根(切三升)、葶藶子(五合)、蒺藜子(一升)

上五味以水三斗,煮取二斗,冷以洗之,日三。(古今錄驗同並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蔥白膏方,療與前蔥豆湯同。

蔥青白(切半升)、菘菜子(半升)、葶藶子(半升破)、蒴藋(切半升)、青木香(二兩切)、莽草(一兩切)、丹參(切半升)、生蛇銜(半升)、蒺藜子(一升破)

上九味,以豬肪五升煎之三沸,令水氣竭,去滓,敷痛處。(集驗同出第十一卷中)

三焦決漏水病方二首

深師療三焦決漏,水在脅外,名曰水病,腹獨腫大,在腹表用大麝香丸。華佗方。

麝香(三銖研)、雄黃(六銖研)、甘遂(十二銖熬)、芫花(十二銖熬)

上四味搗合下篩,和以白蜜,丸如大豆二丸,酒下,日三服,可至四丸,節飲食。禁肥肉生菜之輩有效。(千金同)

古今錄驗療通身手足面目腫,食飲減少,此是三焦決漏,精液不通,水氣卻行者,鯉魚湯方。

鯉魚(重五斤者)、茯苓(六兩)、澤漆(五兩炙)、人參(二兩)、杏仁(一兩)、澤瀉(五兩)、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五升,煮魚取一斗半汁,納藥煮取四升,未食服一升,日三,以小便利為度,年八十病大困,服此瘥。忌海藻菘菜酢物。(並出第十一卷中)

男女新久腫方三首

範汪療久腫新腫方。

黑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之令得八升,去豆,以八升薄酒投中,更微火上煎,令得八升,一服之為佳,不能者,亦可分再三服,腫當隨小便去,腫除後,渴難忍,要不可飲。慎之。(出第二十八卷中)

千金療男女新久腫,得惡暴風入腹,婦女新產上圊,風入臟中如馬鞭者,噓吸短氣咳嗽。大豆煎方。

大豆一斗,擇令淨,以水五斗,煮取一斗三升,澄清納釜中,以一斗半美酒納汁中,更煎取九升,宿勿食,日服三升,溫覆取汗,兩食頃當下,去風氣腫減。慎風冷,十日平復也,除日合服之。若急不可待,逐急合服,無令六畜婦人見之,腫差勿服之,神驗也,亦可任性飲之,常使酒氣相接。(範汪並翼同)

又方

楮枝皮一大束切煮取汁,隨多少釀酒,旦服醉為佳,不過三日腫減,瘥後,可常服之。(並出第二十一卷中)

水腫小便澀方三首

廣濟主下水氣,若小便澀,水腫氣妨悶不能食,海蛤丸方。

昆布(洗)、橘皮、赤茯苓、漢防己、海蛤(研)、郁李仁、桑根白皮、澤漆(炙)、檳榔、杏仁(去皮尖各四分)、大黃(六分)、葶藶子(二十分微火熬令黃)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飲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二服,加至二十五丸,以小便利為度。忌熱面冷滑大酢。(出第五卷中)

崔氏療水腫盛滿,氣急喘咳,小便澀如血者方。

桑根白皮(六兩)、澤漆葉(切二升炙)、白朮(二兩)、生薑(四兩)、郁李仁(六兩)、杏仁(二兩)、橘皮(二兩)、玄參(三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急著火煮取四升,溫分四服,相去六七里久,或利黃水三五升,及小便利為候,即瘥者可頻服三四劑佳。忌桃李雀肉青魚酢等。(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男女心上脹滿,胸背痛,食進少,面微似腫,小便如澀方。(出姚大夫)

杏仁(八分熬)、橘皮(五分)、蘇子(三合)、防己(五分)、葶藶(六分熬)、茯苓(八分)

上六味搗篩,蜜和為丸如小豆,細切桑根白皮煮為飲,用服此丸,初服十丸,日再,漸加至三十丸。(千金同出第十一卷中)

上氣大便澀方二首

崔氏療上氣大便澀方。

葶藶子(四兩熬)、牽牛子(一兩熬)、杏仁(二百顆)、大棗(四十枚去皮)、芒硝(一兩)、牛酥(一合)

上六味搗一萬杵,更彆著牛酥,乃更搗一萬杵,空腹服八丸,用粥飲下藥。先禁咸醬等物。

又療上氣大便秘澀方。

杏仁(五兩熬)、印城鹽(三兩)、乾薑(三兩)

上三味搗篩,以醬汁和之,令得相著,作甕可長一寸余,如指大,兩頭尖,仍以薄綿裹之,於風日中曝令少干,納下部中,時易之,不過一兩易。即有惡物下,氣上即定亦下食,納藥痛時少須忍,如深納少頃,亦不大痛,急出時物即出,痛忍之不得,後可便轉,時出膿及惡物多,大便不澀停之。(並出第六卷中)

水病雜療方一十二首

集驗療水腹大臍平者法。

灸臍中腹無文理者不可療

又水腹脹皮腫法。

灸三里,風水灸解谿。(並出第六卷中)

千金翼鯉魚炙主腫滿方。

鯉魚長一尺五寸,以尿漬令沒一宿,平旦以水從口中灌至尾,微火炙令微熟,去皮,宿勿食鹽,頓服之,不能者再服令盡,神方。(肘後備急張文仲千金同)

又有人虛肥積年氣上似水病,眼似腫而腳不腫方。

穀楮葉(八兩)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米煮粥,亦當以水煮羹菜等皆用之,秋中多收,以擬經冬用,其水多少濃淡,任人勿拘,此方慎蒜面豬雞魚油膩,重者三年服之永瘥,輕者一年。(並出第二十卷中)

崔氏療一切腫方。

取紅藍花熟揉搗取汁服之,不過再三服便愈,服之多少,量腫大小而進花汁也。

又療水腫已上少腹,連臍硬,氣上悶方。

苦瓠子(一兩)

上一味,以面如作餛飩法,其面勿著鹽,作二七枚,湯中煮待浮,漉出及暖吞之。如不下,以湯汁下之,能禁生冷酢滑及肉油膩佳若恐虛,煮牛乳服之。如此隔日作,漸加至三七枚,以小便利為候,小便若太多,即歇一二日,以腹腫消即止。

又療水病瘥後,口中習習熱瘡出方。

先以鐵鐺中著水一小鬥煮金器,不問多少,煎取二小升,出金,取金水著病人口中含良久,應欲言語有要事,方可吐出,勿咽之,殺藥氣。(並出第六卷中)

張文仲羊胃湯,久病羸瘦不生肌肉,水氣在脅下,不能食,四肢煩熱方。

羊胃(一枚切)、白朮(一升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九升,服一升,日三,三日盡,更作兩劑,乃瘥。忌桃李雀肉等。

備急小品小女曲散,療利後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利得止腫亦消方。

女曲(一升生用)、乾薑、細辛、椒目、附子(炮)、桂心(各一兩)

上六味為散,酒服方寸匕,不知,服二三匕,日三,產後虛滿者大良。忌豬肉生蔥生菜。(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療水或下,不下則滿溢,下之則虛竭,還復十無一活,桑酒方。

桑枝並心皮細銼,以水八升,煮取四升汁,以四升米釀酒,一服一升。

又療脾胃水,面目手足胕腫,胃管堅大滿,短氣不能動搖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桂心(一尺)、生薑(三兩)、人參(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桑白皮得一升,絞去滓,納桂心等並飴十一兩,煮之竭,得七合,消息更服,須臾當下,不盡復一升。忌生蔥。

傳效鯉魚湯,療水腫腹大,面目身體手足盡腫,喘咳短氣,又脅滿不得臥方。

鯉魚(一枚重三斤)、桂心(三兩)、紫菀(一兩)、木防己(二兩)、黃芩(一兩)、硝石(二兩)、乾薑(二兩)、人參(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魚如食法,取汁一斗二升,出魚內藥煮,取三升,去滓,先食溫服一升,日三。忌生蔥。(並出第十一卷中)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