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嚴氏濟生方 消渴門

◄◄ 回「嚴氏濟生方」總目錄

目次

消渴門

消渴論治

消渴之疾,皆起於腎,盛壯之時,不自保養,快情縱欲,飲酒無度,喜食脯炙醯醢,或服丹石,遂使腎水枯竭,心火燔熾,三焦猛烈,五臟乾燥,由是消渴生焉。醫經所載,有消渴、內消、強中三證。消渴者,多渴而利;內消者,由熱中所作,小便多,於所飲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反不渴,令人虛極短氣;強中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皆當審處,施以治法。大抵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防患癰疾,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勞,三鹼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愈。不如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加減腎氣丸

治勞傷腎經,腎水不足,心火自用,口舌焦乾,多渴而利,精神恍惚,面赤心煩,腰痛腳弱,肢體羸瘦,不能起止。

山茱萸(取肉)、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去木)、熟地黃(酒蒸)、五味子、澤瀉、鹿角(鎊)、山藥(銼,炒。各一兩)、沉香(不見火)、官桂(不見火。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鹽湯米飲任下。弱甚者,加附子一兩,兼進黃耆湯。

薺苨丸

治強中為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消渴之後,多作癰疽,多由過服丹石所致。

薺苨、大豆(去皮)、茯神(去木)、磁石(煅,研極細)、玄參、栝蔞根、石斛(去根)地骨皮(去木)、熟地黃(酒浸)、鹿角(各一兩)、沉香(不見火)、人參(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豬腎一具,煮如食法,令爛,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鹽湯送下。如不可丸,入少酒糊亦可。

豬肚丸

治消渴。

豬肚(一枚,治如食法)、黃連(去蘆)、小麥(炒。各五兩)、天花粉、茯苓(去木。各四兩)、麥門冬(去心,二兩)

上五味為末,內豬肚中縫,塞安甑中,蒸之極爛,木臼中杵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隨意服之。如不能丸,入少煉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