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備急千金要方」總目錄
目次
卷十六、胃腑方
(凡十類)
胃腑脈論第一
(論一首)
論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氣於胃,胃者水穀之腑也。號倉庫守內嗇吏,重二斤十四兩。迂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廣胲大頸張胸,五穀乃容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諸小腸。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精氣也。五臟不足調於胃,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後(《甲乙》作圊),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故平人不飲不食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若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若腸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治陽,在足上動脈。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髀痛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閉塞不通,身痛體重(《靈樞》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里。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刺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胃瘧令人旦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脾前受病移於胃,脾咳不已,嘔吐長蟲。
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脾應肉䐃,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麼者胃薄。肉䐃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䐃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約。肉䐃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果累標緊者胃急。肉䐃多小果累者胃結,胃結者,胃上脘約不利。
扁鵲云: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裡,脾胃若病實,則傷熱,熱則引水漿常渴。虛則傷寒,寒則苦飢常痛。發於風水,其根在胃,先從四肢起,腹滿大,通身腫。(方見治水篇中。)
胃絕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腫,溺血,大便赤泄。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入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也。
是動則病悽悽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䛩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緊,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虛實第二
(脈二首、方三首、灸法一首)
胃實熱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頭痛(《脈經》作腹中堅痛而熱),汗不出如溫瘧,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名曰胃實熱也。
瀉胃熱湯方
梔子仁、射干、升麻、茯苓(各二兩)、芍藥(四兩)、白朮(五兩)、赤蜜、生地汁(各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少以意加減。
胃中熱病,灸三里三十壯,穴在膝下三寸。
胃虛冷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風寒洒洒,目急,腹痛虛鳴(《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冷也。
補胃湯
治少氣口苦,身體無澤方。
柏子仁、防風、細辛、桂心、橘皮(各二兩)、川芎、吳茱萸、人參(各三兩)、甘草(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人參散
補胃虛寒,身枯絕,諸骨節皆痛方。
人參、甘草、細辛(各六分)、麥冬、桂心、當歸(各七分)、乾薑(二兩)、遠志(一兩)、吳茱萸(二分)、川椒(三分)
上十味治,下篩,食後,溫酒服方寸匕。
喉嚨論第三
(論一首)
論曰:喉嚨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其層圍十二重,應十二時)。主通利水穀之道,往來神氣。若臟熱,喉則腫塞氣不通,烏翣膏主之(方見第六卷中)。若腑寒,喉則耿耿如物,常欲窒癢痹涎唾。母姜酒主之(方見第六卷中)。熱則開之,寒則通之,不熱不寒,依臟調之。
反胃第四
(脈二首、方十三首、灸法三首)
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言未止者,此為胃反,故尺為之微澀。
趺陽脈浮而澀,浮即為虛,澀即傷脾,脾傷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為胃反。趺陽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參(一兩)、澤瀉、甘草、桂心(各二兩)、橘皮、乾薑(各三兩)、茯苓(四兩)、竹茹(五兩)大黃(六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黃。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參、桂心、澤瀉(各二兩)、茯苓(四兩)、橘皮、甘草、黃耆(各三兩)、大黃(一兩半)、生薑(八兩)、半夏(一升)、麥冬(三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黃。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澤瀉、半夏(各四兩)、桂心、甘草(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薑四兩。)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訖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三兩)、甘草、厚朴、茯苓、桂心、細辛、杏仁、竹皮(各二兩)、檳榔(十枚)、前胡(八兩)、人參(一兩)、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方有甘皮二兩。)
又方、橘皮(三兩)、人參、白朮(各二兩)、桂心(一兩)、川椒(一百二十枚)、薤白(一握)
上六味㕮咀,以水二升漬一宿,納羊肚中縫合,以三升水煮,水盡出之,決破去滓,分三服。
又反胃大驗方:
前胡、生薑(各四兩)、橘皮(三兩)、阿膠(一兩)、大麻仁(五合)、桂心(三寸)、甘草(五寸)、吳茱萸(四合)、大棗(十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
華佗治胃反為病,朝食暮吐,心下堅如杯升,往來寒熱,吐逆不下食,此為關上寒澼所作,將成肺痿,治之之方:
真珠、丹砂、雄黃(各三兩)、朴硝(五兩)、乾薑(十累)
上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若小煩者,飲水自解,然無所忌。神良無比。(一方用桂心一兩。)
治胃反食即吐方:
搗粟米作面,水和作丸楮子大七枚,爛煮,納醋中,細細吞之,即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大半夏湯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嘔吐方。
半夏(三升)、白朮、白蜜(各一升)、人參(二兩)、生薑(三兩)
上五味㕮咀,用水五升,和蜜揚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氣方:
蘆根、茅根(各二兩,切細)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之。得下,良。
又方、飲白馬尿即止。
又方、燒雞肶胵灰,酒服。男雄女雌。
又方、淘小芥子曝乾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灸法
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
又臍上一寸,灸二十壯。
又灸內踝下三趾稍斜向前有穴三壯(《外臺秘要》云:三趾作一趾也)。
治醋咽方:
曲末(一斤)、地黃(三斤)
上二味合搗日乾,酒服三方寸匕,日三。
治噫醋咽方:
吳茱萸(半斤)、生薑(三兩)、人參(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先食服一升,日再。
治中散
食後吐酸水方。
乾薑、食茱萸(各二兩)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驗。
嘔吐噦逆第五
(論一首、脈一首、方二十四首)
(灸法十五首)
夫吐家,脈來形狀如新臥起,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口脈緊而芤,緊即為寒,芤即為虛,寒虛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即噎。關上數,其人則吐。趺陽脈微而澀,微即下利,澀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陽脈浮者,胃氣虛也。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其人即嘔而不能食,恐怖如死,寬緩即瘥。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
論曰: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兩,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後服余湯,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嘔者多食生薑,此是嘔家聖藥。
半夏湯
治逆氣心中煩悶,氣滿嘔吐氣上方(一名小茯苓湯)。
半夏(一升)、生薑(一斤)、茯苓、桂心(各五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氣加甘草二兩。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方見後十八卷,大腸腑痰飲門)。
前胡湯
治寒熱嘔逆少氣,心下堅聚膨脝滿不得食,寒熱消渴補不足方。
前胡、生薑(各二兩)、甘草、朴硝(湯成下)、大黃(別浸,各三兩)、茯苓、半夏、麥冬、當歸、芍藥、滑石、石膏、栝蔞根、黃芩、附子、人參(各一兩)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嘔吐,四肢痹冷,上氣腹熱,三焦不調方:
前胡、川芎、甘草、當歸、石膏、人參、桂心、橘皮(各二兩)、芍藥(三兩)、半夏(四兩)、生薑(五兩)、大棗(三十枚)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下黃芩三兩合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不用黃芩。)
小麥湯
治嘔吐不止方。
小麥(一升)、人參、厚朴(各四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青竹茹(二兩)、薑汁(三合)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豬苓散
治嘔而膈上寒方。
豬苓、茯苓、白朮(各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飲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飲水。
犀角人參飲子
治嘔逆胃氣虛邪,風熱,不下食並皆治之方。
犀角、人參(各三兩)、薤白(五兩)、粟米(一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至二升下米,煮令米熟,分四服,相去人行七里久,進一服。
治嘔噦方:
人參(一兩)、大麻子(八合,一作胡麻仁)、橘皮(一分)、枇杷葉(八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枇杷葉,取五升下藥,煮取三升納麻仁,稍飲之。
治氣厥嘔噦不得息方:
豉(一升)、半夏(八兩)、生薑(二兩)、人參、前胡、桂心、甘草(各一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又方、豉(一升)、橘皮(二兩)、生薑、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
橘皮湯
治乾嘔噦若手足厥冷者方。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半夏乾薑散
治乾嘔吐逆,吐涎沫者方。
半夏、乾薑(等分)
上二味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溫服之,日三。
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方。
大黃(四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春夏時行傷寒,寒傷於胃,胃冷變啘方:
橘皮、桂心、葛根(各二兩)、白茅根(一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數進,服盡更合。有熱去桂。
治傷寒後噦,乾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薑(一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劑。
又方、蘆根(切一升)、橘皮、通草(各三兩)、粳米(三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病人乾嘔方:
取羊乳汁,飲一杯。
治噦方:
煮豉三升,飲汁佳。
又方、空腹服薑汁一升。
又方、煮蘆根濃汁,飲之。
治噁心方:
苦瓠穰並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須臾吐,並下如蝦蟆衣三升。
又方、服童子小便百日,佳。
又方、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搗,取酒三升,熟研,濾取一升,飲盡,日二服。服盡一石瘥。
治食飲輒吐方:
頓服生熟湯三升,即止。
灸法
乾嘔不止,粥食湯藥皆吐,灸手間使三十壯。若四厥,脈沉絕不至者,灸之便通。
病人乾嘔,灸心主尺澤佳。
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壯。
治噦,灸承漿七壯,炷如麥大。
又灸臍下四指七壯。
吐逆嘔不得食,灸心俞百壯。
吐嘔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俞百壯。
吐變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壯。
吐逆不得食,灸巨闕五十壯。
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壯,三報。
吐逆飲食卻出,灸脾募百壯,三報(章門穴也)。吐嘔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膽募百壯,三報(《甲乙經》云:日月膽募也,在期門下五分)。
吐逆霍亂吐血,灸心主五十壯。噫噦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
噫噦嘔逆,灸石關百壯。
噎塞第六
(論一首、方三十五首)
五噎丸
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飲食不下,結氣不消方(《古今錄驗》云:五噎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動,善忘,目視䀮䀮。此皆憂恚嗔怒,寒氣上入胸脅所致也。)
乾薑、川椒、食茱萸、桂心、人參(各五分)、細辛、白朮、茯苓、附子(各四分)、橘皮(六分)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方。
人參、半夏、桂心、防風(一作防葵)、小草、附子、細辛、甘草(各二兩)、紫菀、乾薑、食茱萸、芍藥、烏頭(各六分)、枳實(三兩)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烏頭與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湯
治噎聲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葉)、細辛(各二兩)、甘草、生薑、通草、人參、茯苓、桂心、麻黃、五味子(各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減二升,去竹皮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乾薑湯
治飲食輒噎方(《集驗》名半夏湯)。
乾薑、石膏(各四兩)、人參、桂心、栝蔞根(《集驗》作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半夏、小麥(各一升)、吳茱萸(二升)、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氣湯
治胸滿氣噎方。
半夏(八兩)、生薑(六兩)、桂心(三兩)、大棗(三十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湯
治氣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通草、橘皮(各二兩)、吳茱萸、厚朴、乾薑(各三兩)、烏頭(五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杏仁、桂心(各三兩)
上二味為末,蜜丸如棗大,稍稍咽之。臨食先含彌佳。
治卒噎方:
滿口著蜜食之即下。
又方、刮舂杵頭細糠,含之即下,神驗。
治諸噎方:
常食干粳米飯即不噎。
又方、末火炭蜜丸如彈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老牛涎如棗核大,納水中飲之,終身不復噎。
論曰:凡療病者,皆以其類。至如治鯁之法,豈宜以鸕鷀治骨鯁,貍虎治魚鯁?至於竹篾、薤白、爵筋綿蜜等事,乃可以通為諸鯁用耳。
治諸鯁方:
以鹿筋漬令濡,合而索之,大如彈丸,以線系,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鯁處,徐徐引之,鯁著筋出。
又方、以竹篾刮令滑淨綿裹,納咽中,令至鯁處,可進退引之,鯁即隨出。
又方、用綿二兩,以蜜煎使熱,外敷鯁所在處,灼瓠以熨綿上。若故未出,復煮一段綿代用,並以皂莢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鯁出。
又方、薤白,煮令半熟,小嚼之。以線系薤中央,捉線吞薤下喉至鯁處牽引,鯁即出矣。
治鯁咽方:
虎骨末或貍骨,服方寸匕
又方、服瞿麥末方寸匕。
治魚骨鯁方:
鸕鷀屎,服方寸匕。
又方、服橘皮湯。
又方、服沙糖水。
又方、魚網燒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魚網覆頭,立下)。
治骨鯁在喉,眾治不出方:
取飴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不去更吞。漸大作丸,可至十丸。
又方、燒虎狼屎服之。
又方、吞豬膏如雞子,不瘥更吞。
治食中吞發,咽不去繞喉方:
取亂髮燒灰,酒服一錢匕。
治吞錢方:
艾蒿五兩,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即下。
又方、服蜜二升即出。
又方、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治吞金銀釵環方:
白糖二斤,一頓漸漸食之,多食亦佳。
誤吞環及指彄方:
燒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鵝羽亦得。
誤吞釵方:
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麥葉筋縷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誤吞銅鐵方:
燒銅弩牙令赤,納酒中,飲之立愈。
誤吞釘針及箭鏃方:
但多食豬脂肥肉令飽,自裹出。
誤吞針方:
取懸針磁石末,飲服方寸匕即下(《古今錄驗》云:吞針在喉中,而服磁末入腹。若含磁石於口中,吸針而出)。
脹滿第七
(論一首、方八首、灸法十一首)
論曰:病者腹滿,按而不痛者為虛,按之痛者為實也。夫腹中滿不減,減不足言,此當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得溫藥。腹滿口中苦幹燥,腹中有水是飲。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下部閉塞,大便難,兩胠下疼痛,此虛寒氣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取瘥。腹滿轉痛來趨小腹,為欲自下利也(一云: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小腹,為欲自利)。
溫胃湯
治胃氣不平,時脹咳,不能食方。
附子、當歸、厚朴、人參、橘皮、芍藥、甘草(各一兩)、乾薑(五分)、川椒(三合)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半夏湯
治胃中虛冷,腹滿塞下氣方。
半夏(一升)、大棗(二十枚)、甘草、附子、當歸、人參、厚朴、茯苓、枳實(各二兩)、桂心(五兩)、生薑(八兩)、川椒(二百粒)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附子粳米湯
治腹中寒氣脹滿,腸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方。
附子(一枚)、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集驗方》加乾薑二兩)。
厚朴三物湯
治腹滿發熱數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方。
厚朴(半斤)、大黃(四兩)、陳枳實(大者五枚)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納大黃,煎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腹中轉動者勿服,不動者更服。一方加芒硝二兩。
厚朴七物湯
治腹滿氣脹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心(二兩)、生薑(五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嘔逆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吳茱萸湯
治久寒胸脅逆滿,不得食方。
吳茱萸、半夏、小麥(各一升)、甘草、人參、桂心(各二兩)、生薑(八兩)、大棗(二十枚)
上八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桂湯
治虛羸胸膈滿方。
桂心、生薑(各一斤)、半夏(一升)、黃耆(四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男子卒勞內傷,汗出中風,腹脹大,飢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黃時白,大便不利方:
大黃、葶藶、寒水石、苦參、黃連、栝蔞根(等分)
上六味為末蜜丸,以豉汁和飲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加至十丸。
灸法
臚脹脅腹滿,灸膈俞百壯,三報。
胸滿心腹積聚痞痛,灸肝俞百壯,三報。
脹滿水腫,灸脾俞隨年壯,三報。
腹中氣脹引脊痛,多飲食,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
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灸三焦俞,隨年壯。
脹滿雷鳴,灸大腸俞百壯,三報。
脹滿氣聚寒冷,灸胃脘百壯,三報。穴在鳩尾下三寸。
腹滿脹繞臍結痛,堅不能食,灸中守百壯。穴在臍上一寸。一名水分。
脹滿瘕聚滯下痛冷,灸氣海百壯。穴在臍下一寸。忌不可針。
脹滿氣如水腫狀,小腹堅如石,灸膀胱募百壯。穴在中極臍下四寸。
脹滿腎冷瘕積泄利,灸天樞百壯。穴在臍旁相對,橫去臍兩旁各二寸。
痼冷積熱第八
(論一首、脈一條、方二十首、灸法一首、附寒疝骨蒸)
論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凡瞻病者,未脈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痢,以裡虛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脈沉弦,脈雙弦者寒也。弦脈狀如張弓弦,按之不移。脈弦數者,當下其寒。脈雙弦而遲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右手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澀澀惡寒。師曰:遲者為寒,澀為無血。寸口脈微,尺中緊而澀。緊即為寒,微即為虛,澀即為血不足,故知發汗而復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在第十七卷中)。
露宿丸
主寒冷積聚方。
礜石、桂心、附子、乾薑(各二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後稍加之。
又方、治遇冷氣,心下結緊嘔逆,寒食不消,並主傷寒,晨夜觸寒冷惡氣方。
礜石、桂心、附子、烏頭(各四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胡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藥耐寒,忌熱食,近火。宜冷飲食。
大露宿丸
(方見第十七卷肺臟氣極門)。
治痼冷風,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臍下冷,百病,五勞七傷。第一令人能食,二強盛,三益氣,四有子神驗方:
大豆(三升半)、生地(十五斤取汁)、烏頭(一百五十枚)
上三味,以除日㕮咀烏頭,以酒一斗半,和生地汁浸烏頭至破日絞去滓,納豆藥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汁更浸曝之,至汁盡藥成。初服從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無病食後服,四時合,並得二月三月為上時,藥令人能食,益氣,強盛,有子,發白反黑,齒落重生,先病熱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瘥方:曲末(三升)、白朮(五兩)、乾薑、桂心(各三兩)、川椒、吳茱萸(各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以米飲服方寸匕,日二。不過五劑,諸冷頓瘥,無忌,空腹服之。
治積年冷病方:川椒(二兩)、香豉(一升)
上二味,搗椒為末,和豉更搗三千杵,丸如彈丸大,食前酒服七丸,日再。
治諸冷極,醫所不治方:
馬藺子九升,淨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飲及酒下之,服訖須臾以食壓之,取瘥乃止。
赤丸
治寒氣厥逆方。
茯苓、桂心(各四兩)、細辛(一兩)、烏頭、附子(各二兩)、射罔(如棗大一枚)
上六味為末,納真珠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不知,加至二丸,以知為度。(一方用半夏四兩而不用桂。)
半夏湯
治胸滿有氣心腹中冷方。
半夏(一升)、桂心(四兩)、生薑(八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薑湯
溫中下氣方。
生薑(一斤)、甘草(三兩)、桂心(四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湯
治虛羸惙惙氣欲絕方。
甘草、五味子、生薑(各二兩)、人參(一兩)、吳茱萸(一升)
上五味㕮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納藥,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數劑佳。
茱萸硝石湯
治久寒不欲飲食數十年澼飲方。
吳茱萸(八合)、硝石(一升)、生薑(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藥,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後如汙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養如乳婦法。
大建中湯
治心胸中大寒大痛,嘔不能飲食,飲食下咽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若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而痛,其頭不可觸近方。
川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膠飴(一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飴,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湯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許,更服,當一日食糜,更服之。
大黃附子湯
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當以溫藥下之之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論曰: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飲食,弦緊相搏即為寒疝。趺陽脈浮而遲,浮即為風虛,遲即為寒疝。凡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大烏頭湯
主寒疝繞臍苦痛發即自汗出,手足厥寒,其脈沉弦者方(仲景名二物烏頭煎)。烏頭大者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納白蜜二斤,煎令水氣盡得二升,強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效,明日更服,每日只一服,不可再也。
烏頭桂枝湯
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盡痛,灸剌諸藥不能治方。
秋干烏頭(實中者五枚除去角)、白蜜(一斤)
上二味以蜜煎烏頭,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許,初服二合,不知,更進三合,復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也。
桂枝湯方見傷寒門中(《外臺》方以水二升半煮桂,提取一升和蜜合煎一升許,服)。
論曰:凡人患大熱皆須候脈,若大大熱者,不得一準方用藥,皆準病用藥。大熱不可那者,當兩倍三倍。大大熱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爾。有人苦熱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種種服餌不能制止,惟朴硝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貴高人師市奴謂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勞金)、有金者,貴高人所加也。
朴硝煎方
朴硝(一斤)芒硝(半斤)、石膏、金(各二兩)、寒水石(四兩,如無石鹽代之)
上五味先納二硝於八升湯中攪令消,以紙密封一宿,取清納銅器中,別搗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絹袋盛之,納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沫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瀉貯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乾。積熱困悶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攪和令消,頓服之,日三,熱定即止之。
五石湯
治胃間熱,熱病後不除,煩悶,口中乾渴方。
寒水石、硝石、赤石脂、栝蔞根、龍骨、牡蠣、黃芩、甘草(各五分)、知母、石膏、桂心(各三分)、大黃(二分)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諸本只有四石)。
竹葉湯
治五心熱,手足煩疼,口乾唇燥,胸中熱方。
竹葉、小麥(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兩)、茯苓、黃芩、麥冬(各二兩)、人參(一兩半)、栝蔞根、半夏、甘草(各一兩)、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少分五服。
半夏湯
治胸中客熱,心一下煩滿氣上,大小便難方。
半夏(一升)、生薑(八兩)、前胡(四兩)、茯苓、白朮(各五兩)、杏仁、枳實(各三兩)、人參、黃芩(各二兩)、甘草(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熱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澀者,加大黃三兩。一方用梔子仁二兩,為十一味。
承氣湯
治氣結胸中,熱在胃脘,飲食嘔逆渴方。
前胡、枳實、桂心、大黃、寒水石、知母、甘草(各一兩)、硝石、栝蔞根、石膏(各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熱氣手足心煩熱如火方:
竹葉(二升)、枳實(三兩)、青葙子、白前(各一兩)、吳茱萸、黃芩(各二分)、栝蔞根、麥冬(各二兩)、生薑(六兩)、前胡(一作芍藥)、半夏(各五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黃煎
治熱方。
地黃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葳蕤(各四兩)、栝蔞根(五兩)、竹瀝(三合,一用竹葉)、薑汁、白蜜、麥冬汁、鮮骨皮(各二升)、石膏(八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麥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薑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治積熱方:
枳實、黃芩、大黃、黃連、芒硝(各二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熱方:
苦參(十兩)、元參(五兩)、麥冬(三兩)、車前子(二兩)
上四味末,蜜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細丸
治客熱結塞不流利方。
大黃、葶藶(各三兩)、香豉(三合)、杏仁、巴豆(各三分)。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飲服二丸,以利為度。
治骨蒸羸瘦,煩悶短氣,喘息鼻張,日西即發方:
龍膽、川連、栝蔞根(各四分)、芒硝(二分)、梔子(十枚)、苦參、大黃、黃芩、芍藥、青葙子(各二兩)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二,以知為度。(一方無苦參以下,只五味)(張文仲為散,飲方寸匕)。
治骨蒸方:
天靈蓋如梳大,炙令黃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水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二服,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