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心臟方

◄◄ 回「備急千金要方」總目錄

目次

卷十三、心臟方

(凡八類)

心臟脈論第一

(論一首)

論曰:心主神。神者,五臟專精之本也。為帝王監領四方,夏旺七十二日,位在南方,離宮火也。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任物謂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審五味矣。心在竅為耳。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氣通於舌,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環炎宮,上出唇口知味,榮華於耳外主血,內主五音。心重十二兩,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號五神居,隨節應會,故云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凡心臟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脈洪,相於春,旺於夏,夏時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大則營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乾枯,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脈浮有表無里,陽無所使,不但危身,並中其母。

夏脈如鉤,夏脈心也,南方火出,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表。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目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髮色不澤,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旺,其脈浮大而散(一作洪)曰平,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即瘥,腎乘心必癃。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若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剌手少陽治陽。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是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剌手心主治陰。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脈也。

心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當病消渴自已(渴一作環)。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扁鵲曰:心有病則口生瘡腐爛。

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精氣並於心則喜,心虛則悲,悲則憂,實則笑,笑則喜。

時主夏病者,時間時甚,知其源,取其輸,觀其應,審其害。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於冬半夜,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狀,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嚥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宜服(闕宜服者藥)。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心包經絡)。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俞。

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餓,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齏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熱,當臍跳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宅舍,精神之依託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出。肺氣衰者即泣出,肝氣衰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水者,其人體腫(一作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腹痛懊惱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凡心脈急,名曰心疝。小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小腹當有形。

診得心積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則唾血。身瘛瘲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旺,旺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咳吐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剋火,為木逆,十死不治。

徵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誌喜,其經手少陰,厥逆太陽則營衛不通,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方見十四卷)。語聲前寬後急,後聲不續,前混後濁,口喎冒昧,好自笑,此為厲風入心,荊瀝湯主之(方見前第八卷)。心虛風寒,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喎斜,姜附湯主之(方見前第八卷)。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憂,此為水剋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昧,言多謬誤,不可採聽,此心已傷。若其人口唇正赤可療,青黃白黑不可療也。

心病為虐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方見前第十卷)。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朮酒主之(方見前第八卷)。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名曰行屍,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赤為心,心合脈赤如雞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餘,其人火形相比於上徵赤色,廣䏖兌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瞭,好顧急心,不壽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陰竅竅然,𩩲骭長短傾正則心應之,正赤色小理者則心小,小則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則心大,大則虛,虛則寒,寒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無𩩲骭者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𩩲骭小短舉者則心下,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𩩲骭長者則心堅,堅則臟安守固。𩩲骭弱以薄者則心脆,脆則善病消癉熱中。𩩲骭直下不舉者則心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𩩲骭向一方者則心偏傾,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一云,若𩩲骭小短薄弱而下則心下,下則虛,虛則傷寒,病憂恚,內損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蟲齒痛侵唇齒。若𩩲骭高起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心,悶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癰舌傷,小兒則便秘、口重、舌鵝口、聲嘶,方見頭面方中。)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腸太陽為心之部,其處陷起即病生矣。臟舍內外,部亦內外,沉濁屬內,浮清居外。若外病內入,小腹滿起,內病里出,所部陷沒。外入內,前治陽,後補陰。內出外,前補陰,後瀉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在陽主外,在陰主內。凡人死生休咎,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心前病,則口為之張。若心前死,則枯黑聲語不轉。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間,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點如博棋,見顏度年上,此必卒死。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兩目回回直視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麵色反好,急求棺槨,不過十日死。又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胐胐而見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屍。若年上無應,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火心脈色赤,主手太陽也。夏取盛經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其脈本在外踝之後,應在命門之上三寸,命門者,心上一寸也,脈根在少澤,少澤在手小指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肘內蛻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其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合手少陰為表裡,少陰本在銳骨之端,應在背後,同會於手太陰。

其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主心生病。病實則小腸熱,熱則節弛,弛則陽病。陽脈大反逆於寸口再倍,病則嗌痛頷腫耳聾目黃,臥不能言,悶則急坐。虛則小腸寒,寒則生疣,疣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過於一倍,病則短氣,百節病,筋急頸痛轉顧不能。(此盡是手太陽小腸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心主包絡少陰心經附於後。)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五寸(《甲乙》作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氣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

手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在腕後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咽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大,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出脅)。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滿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也。少陰無輸,心不病乎?曰:其外經腑病,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也。

夏三月,主心小腸赤脈㩌病也,其源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營衛不通,皮肉痛起。太陽動發少陰,淫邪之氣因而作,則臟腑隨時受夏疫病也。其病相若腑虛則陰邪氣所傷,身戰脈掉捉所不禁。若臟實則為陽毒所侵,肉熱口開舌破咽塞聲嘶,故曰赤脈㩌病(方見《傷寒》卷中)。

扁鵲云:灸腎肝心三俞主治丹(一作痹)毒病,當依源為治,表治陰陽,調和臟腑,疾不生矣。

心虛實第二

(脈四條、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心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名曰心實熱也。

石膏湯

治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方。

石膏(一斤)、淡竹葉、香豉(各一升)、小麥(三升)、地骨皮(五兩)、茯苓(三兩)、梔子仁(三十枚)

上七味㕮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外臺》名瀉心湯)

瀉心湯

治老小下痢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方。

人參、黃芩、甘草(各一兩)、乾薑(一兩半)、黃連(二兩)、半夏(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並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客熱以生薑代乾薑。

大黃黃連瀉心湯

竹瀝湯

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方。

淡竹瀝(一升)、生地黃汁(一升)、石膏(八兩)、芍藥、白朮、梔子仁、人參(各三兩)、赤石脂、紫菀、知母、茯神(各二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茯神煮散

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方。

茯神、麥門冬(各三十六銖)、通草、升麻(各三十銖)、紫菀、桂心(各十八銖)、知母(一兩)、赤石脂(四十二銖)、大棗(二十枚)、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綿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安心煮散

治心熱滿煩悶驚恐方。

白芍藥、遠志、宿姜(各二兩)、茯苓、知母、赤石脂、麥門冬、紫菀、石膏(各四十二銖、人參(二十四銖)、桂心、麻黃、黃芩(各三十銖)、葳蕤(三十六銖)、甘草(十銖)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方:

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半。

心、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

茯苓(四兩)、桂心、甘草(各二兩)、紫石英、人參(各一兩)、麥門冬(三兩)、大棗(二十枚)、赤小豆(一十四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補心湯

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者方。

半夏(六兩)、宿姜(五兩)、茯苓、桂心、枳實、橘皮(各三兩)、白朮(四兩)、防風、遠志(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丸

通治百病虛瘠羸乏等方。

牛髓、羊髓、棗膏、白蜜、酥(各一升)、麥門冬、川芎、桂心、當歸、茯苓(一作茯神)甘草、羌活(各三十銖)、乾地黃、乾薑(各三十六銖)、人參、五味子、防風(各一兩)、白朮(四十二銖)、細辛(十八銖)

上十九味,切搗十四味篩,別研棗膏和散,次納諸髓蜜和攪令相得,納銅缽中於釜湯中煎取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

心小腸俱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虛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氣,四肢厥,腸澼,名曰心小腸俱虛。

大補心湯

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方。

黃芩、附子(各一兩)、甘草、茯苓、麥門冬、乾地黃、桂心、阿膠(各三兩)、半夏、遠志、石膏(各四兩)、生薑(六兩)、飴糖(一斤)、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取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補心丸

治臟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婦人產後余疾,月經不調方。

當歸、防風、芎藭、附子、芍藥、甘草、蜀椒、乾薑、細辛、桂心、半夏、厚朴、大黃、豬苓(各一兩)、茯苓(一作茯神)、遠志(各二兩)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加熱藥。

心勞第三

(論一首、方一首)

論曰: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旺則感於心矣。人逆夏氣則手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大黃泄熱湯

治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苦難,閉澀不通,心滿痛,小腸熱方。

大黃、澤瀉、黃芩、芒硝、梔子仁(各三兩)、桂心、通草、石膏(各二兩)、甘草(一兩)大棗(二十枚)

上十味㕮咀,用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別浸大黃一宿,餘八升煮諸藥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令烊,分三服。

脈極第四

(論一首、方一首、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以夏遇病為脈痹,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則飲食不為肌膚,咳脫血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唇見赤色。凡脈氣衰,血焦發墮,以夏丙丁日得之於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若脈氣實則熱,熱則傷心,使人好怒,口為赤色,甚則言語不快,血脫色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若脈氣虛則寒,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故曰,心風虛實候也。

生地黃煎

治脈熱極則血色脫色白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消熱止極強胃氣方。

生地黃汁、生麥門冬、赤蜜(各一升)、蓴心(一作豉)、遠志(各二升)、人參、白朮、茯苓、芍藥、乾地黃(各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六兩)、生葳蕤(四兩)

上十三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黃汁及蜜,更煎取三升半,分四服。

灸法

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灸上門,隨年壯,穴在挾巨闕兩邊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灸肩髃百壯,穴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脈虛實第五

(論一首、方三首、針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虛者好驚跳不定,脈實者洪滿。凡脈虛實之應主於心小腸。若其腑臟有病,從熱生則應臟,寒則應腑也。

防風丸

補虛調中,治脈虛驚跳不定,乍來乍去,主小腸腑寒方。

防風、桂心、通草、茯神、遠志、麥門冬、甘草、人參、白石英(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升麻湯

治脈實洪滿,主心熱病方。

升麻、子芩、澤瀉、梔子仁、淡竹葉、芒硝(各三兩)、生地黃(切,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麻黃調心泄熱湯

調心泄熱,治心脈厥大,寸口小腸熱,齒齲嗌痛方。

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子芩、茯苓、芍藥(各五兩)、白朮(二兩)、桂心(一兩)、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

針灸法

脈不出針不容,穴在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心悶痛上氣牽引小腸,灸巨闕二七壯。

心腹痛第六

(論一首、方二十六首、針灸法二十五首)

論曰:寒氣卒客於五臟六腑,則發卒心痛胸痹。感於寒,微者為咳,甚者為痛為泄,厥心痛與背相引,善瘛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滿。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針錐剌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厥心痛,臥若從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蛔心痛,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堅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之,復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心下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於俞,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治寒氣卒客於五臟六腑中則發心痛方:

大黃、芍藥、柴胡(各四兩)、升麻、黃芩、桔梗、硃砂(各三兩)、鬼臼、鬼箭羽、桂心、朴硝(各二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硃砂作三份,每服納一份,攪勻服之,得快利如痛不止,宜服後方:、赤芍(六兩)、桔梗、杏仁(各五兩)、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並療冷衝上氣落馬墮車,血疾等方。(一蟲心痛,二疰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來去心痛。此之謂九痛。)

附子、乾薑(各二兩)、吳茱萸、人參、巴豆(各一兩)、生狼毒(四兩)

上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猝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者服五丸,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金匱》方用附子三兩,乾薑、狼牙各一兩。)

治九種心痛方:

取當太歲上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桂心三物湯

治心中痞諸逆懸痛方。

桂心、生薑(各二兩)、膠飴(半斤)

上三味,取二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分三服。(仲景用枳實五枚,不用膠飴,肘後用枳實五枚,白朮二兩,為五味。)

烏頭丸

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方。

烏頭(六銖)、附子、蜀椒(各半兩)、乾薑、赤石脂(各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少增之。(範汪不用附子,服如梧子三丸,崔氏用桂半兩,為六味。)

治心痛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崔氏用療疰心痛。)

治暴心痛或如中惡口中涎出不可禁止回回欲吐方:

苦參(十斤)

上一味㕮咀,以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滓,下苦酒二斗,更煎取五升,加大豆黃末熬和煮汁中煎,令可丸,並手丸之,如梧子大。每服以酒一升進三四十丸,日一,當倒腹吐,不吐下利,更酒浸苦參二斤,進丸彌佳,非止腹痛心暴痛骭骨等痛。凡是腹中之疾悉主之,又宿冷血結癊澼頻用有效大良。

治猝中惡心痛方:

苦參(三兩)

上一味㕮咀,以好醋一升半煮取八合,強者頓服,老小分二服。

又方、桂心(一兩)

上一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蟲心痛方:

鶴蝨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四十丸,蜜湯下,日一服,可加至五十丸,慎酒肉。

又方、鶴蝨一兩為末,溫醋一盞和,空腹服之,蟲當吐出。

又方、服漆一合,(方見後養生服餌篇中),凡蟲心痛皆用漆主之。

五辛湯

治心腹冷痛方。

細辛、蜀椒、桂心、乾薑、吳茱萸、芍藥、防風、苦參、甘草、當歸、乾地黃(各一兩)梔子、烏梅、大棗(各二七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犀角丸

治心腹久痛積年不定,不過一時間還發,甚則數日不能食,又便出乾血,窮天下方不能瘥,甄立言處此方,數日即愈。

犀角、麝香、雄黃、桔梗、莽草、鬼臼、桂心、芫花(各半兩)、甘遂(一兩半)、附子、光明砂(各六銖)、貝齒(五枚)、巴豆(二十枚)、赤足蜈蚣(二枚)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一丸,日二,漸加至三丸,以微利為度。(《古今錄驗》無雄黃。)

高良薑湯

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方。

高良薑(五兩)、厚朴(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二服,日三。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強者作二服,弱者分三服。

當歸湯

治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痛方。

當歸、芍藥、厚朴、半夏(各二兩)、桂心、甘草、黃耆、人參(各三兩)、乾薑(四兩)、蜀椒(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羸弱人分六服。(《小品》云人冷加附子一枚良。)

又方、治虛冷腹痛,不下飲食,食復不消臚脹者方。

當歸、茯苓(各五分)、黃耆、紫菀(各四分)、高良薑、乾薑(各六分)、鹿茸、桂心、肉蓯蓉、昆布、橘皮(各三分)、甘草(二兩)、烏頭(二兩)、大棗(四十枚)、桃仁(一百枚)、地骨皮、法曲、大麥糵(各一升)

上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為五服,下利加赤石脂、龍骨各三分,渴加麥門冬一升。

又方、治寒冷腹中痛方。(《小品》云吳茱萸湯)

當歸(二兩)、桂心、甘草、人參(各一兩)、生薑(五兩)、半夏、小麥(各一升)、吳茱萸(二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產後虛冷。

又方、治冷氣脅下往來沖胸膈痛引脅背悶者方。

當歸、桂心、人參、甘草、吳茱萸、芍藥、大黃(各二兩)、茯苓、枳實(各一兩)、乾薑(三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並治屍疰亦佳。(《外臺》仲景方無茯苓、枳實。)

又方、治久寒疾痼,胸腹中痛時下痢方。

當歸(三兩)、附子(一兩)、乾薑、甘草、柑皮(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氣時滯下痢方。

當歸、桂心(各三兩)、乾薑(四兩)、附子(一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範汪無附子,有甘草二兩,云虛冷激痛甚者加黃耆、芍藥各二兩。)

溫中當歸湯

治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多熱,喜涎出,是蛔蟲咬也,二三劑後若不效有異,宜改方增損之。

當歸、人參、乾薑、茯苓、厚朴、木香、桂心、桔梗、芍藥、甘草(各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五服,日三。不耐木香者,以犀角一兩代之。

羊肉當歸湯

治腹冷絞痛方。

羊肉(半斤)、當歸(四兩)、乾薑、橘皮、黃耆、芍藥、川芎、桂心、獨活、防風(各一分)、吳茱萸、人參、甘草、乾地黃、茯苓(各一分)、生薑(六分)、大棗(三十枚)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半先煮羊肉,取一斗出肉,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溫暖。

溫脾湯

治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方。

甘草、附子、人參、芒硝(各一兩)、當歸、乾薑(各三兩)、大黃(五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生薑湯

治胸腹中猝痛方。

生薑(一斤取汁)、食蜜(半斤)、醍醐(四兩)

上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適寒,溫服三合,日三。

熨蒸法

凡心腹冷痛者,熬鹽一斗熨或熬蠶砂燒磚石蒸熨,取其里溫暖止蒸,土亦大佳。

針灸法

凡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其俞。腎心痛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胃心痛取大都、太白。脾心痛取然谷、太谿。肝心痛取行間、太衝。肺心痛取魚際、太淵。心痛引腰脊,欲嘔刺足少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陰。心痛腹脹,澀澀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小腹滿,上下無常處,溲便難,刺足厥陰。心痛氣短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脘主之。心痛身寒,難以俯仰,心疝沖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心痛如針錐刺然谷及太谿主之。心腹中猝痛。石門主之。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心懊憹微痛煩逆,灸心俞百壯。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俞七壯。心痛冷氣上灸龍頷百壯,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不可刺之。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心痛堅煩氣結,灸太倉百壯。心痛暴惡風灸巨闕百壯。心痛灸臂腕橫紋三七壯,又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胸痹第七

(論二首、方十二首、灸法五首)

論曰: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喉中乾燥,時欲嘔吐,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痛,不治之,數日殺人。

論曰:夫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故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人脈陰弦故也。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栝蔞湯

治胸痹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方。

栝蔞實(一枚)、半夏(半斤)、薤白(半斤)、枳實(二兩)、生薑(四兩)

上五味㕮咀,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仲景、《肘後》不用生薑,枳實,半夏)

枳實薤白桂枝湯

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方。

枳實(四枚)、薤白(一斤)、桂枝(一兩)、厚朴(三兩)、栝蔞實(一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仲景方用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茯苓湯

治胸中氣塞短氣方。

茯苓(三兩)、甘草(一兩)、杏仁(五十枚)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為六服,日三,未瘥更合服。

治胸痹候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宜此方:

橘皮(一斤)、枳實(五枚)、生薑(半斤)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金匱》名橘皮枳實生薑湯。)

治中湯

治胸痹方(方見二十卷膀胱腑霍亂門)。

通氣湯

治胸滿短氣噎塞方。

半夏(八兩)、生薑(六兩)、橘皮(三兩)、吳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無橘皮,用桂枝三兩。)

細辛散

治胸痹達背痛短氣方。

細辛、甘草(各二兩)、枳實、生薑、栝蔞實、乾地黃、白朮(各三兩)、桂心、茯苓(各三兩)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蜀椒散

治胸痹達背方。

蜀椒、食茱萸(各一兩)、桂心、桔梗(各三兩)、烏頭(半兩)、豉(六兩)

上六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

前胡湯

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前胡、甘草、半夏、芍藥(各二兩)、黃芩、當歸、人參、桂心(各一兩)、生薑(三兩)、大棗(三十枚)、竹葉(一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前胡、甘草、半夏、芍藥、人參、茯苓、生薑、麥門冬、餳(各三兩)、黃芩、當歸、桂心(各一兩)、大棗(三十枚)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二服。

熨背散

治胸背疼痛而悶方。

烏頭、細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各五兩)、川芎(一兩六銖)

上七味治,下篩,帛裹微火炙令暖,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下氣湯

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方。

杏仁(四七枚)、大腹檳榔(二七枚)

上二味㕮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氣發輒合服之。

檳榔湯

主破胸背惡氣聲音塞閉方。

檳榔(極大者四枚,小者八枚)

上一味二品㕮咀,以小兒尿三升煮減一升,去滓,分三服,頻與五劑永定。

灸法

胸痹引背時寒,間使主之。胸痹心痛,天井主之。胸痹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胸痹滿心痛,灸期門,隨年壯,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

頭面風第八

(方九十二首)

芎藭酒

治腦風頭重頸項強,䀮䀮淚出,善久目欲眠睡,憎風,劇者耳鳴,滿眉眼疼悶,吐逆眩倒不自禁,諸風乘虛經五臟六腑皆為癲狂,諸邪病悉主之方。

川芎、辛夷、天雄、人參、天門冬、柏子仁、磁石、石膏、茵芋、山茱萸、白頭翁、桂心、秦艽(各三兩)、松蘿、羚羊角、細辛、薯蕷、菖蒲、甘草(各二兩)、雲母(一兩,燒令赤研為粉)、防風(四兩)

上二十一味㕮咀,以酒二斗漬七日,初服二合,漸加至五合,日三。有女人少時患風眩發則倒地,為婦積年無兒,服此酒並將紫石英門冬丸服之,眩瘥,生兒平復。(紫石英門冬丸見前婦人門中。)

人參湯

治頭眩屋轉眼不得開方。

人參、當歸、防風、黃耆、芍藥、麥門冬(各一兩)、獨活、白朮、桂心(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湯

治風眩嘔逆,水漿不下,食輒嘔,起即眩倒,發有時,手足厥冷方。

防風、防己、附子、乾薑、甘草(各一兩)蜀椒、桂心(各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古今錄驗》有白朮一兩。)

又方、治頭風眩欲倒眼旋屋轉腦痛方。

防風、枳實、杏仁、川芎(各三兩)、茯神、麻黃、前胡、半夏、生薑(各四兩)、細辛(二兩)、竹瀝(三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頓服三兩劑佳。

茵芋湯

治風虛眩眼暗方。

茵芋(一分)、人參、甘草、蓯蓉、黃耆、茯苓、秦艽、厚朴、烏喙(各一兩)、防風(十兩)、山茱萸、松實(各三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強者一日夜盡,羸劣者二日盡。

鴟頭酒

治頭風眩轉面上遊風方。

飛鴟頭(五枚)、茯神(一方無)、防風、川芎、薯蕷(各四兩)、葛根、桂心、細辛、人參天雄、乾薑、枳實、貫眾、蜀椒(各二兩)、獨活(二兩)、山茱萸、麥門冬(一作天門冬)、石南(一作石膏,各五兩)

上十八味㕮咀,絹囊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二合,日再稍加,以知為度。

大三五七散

治頭風眩口喎目斜耳聾方。

天雄(《局方》用附子)、細辛(各三兩)、山茱萸、乾薑(各五兩)、薯蕷、防風(各七兩)

上六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千金翼》云,亦治面骨疼痛)

小三五七散

治頭風目眩耳聾方。

天雄(三兩)、山茱萸(五兩)、薯蕷(十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茯神湯

治風眩倒屋轉吐逆惡聞人聲方。

茯神、獨活(各四兩)、黃耆、遠志、防風(各五兩)、生薑(三兩)、人參、白朮、甘草、附子、蓯蓉、當歸、牡蠣(各二兩)

上十三味㕮咀,以勞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服五合,一日夜盡。

防風散

治頭面風在眉間得熱如蟲行或頭眩目中淚出方。

防風(五兩)、桂心、天雄、細辛、人參、附子、烏頭、乾薑、硃砂(各二兩)、莽草、茯苓、當歸(各二兩)

上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風頭眩惡風吐冷水心悶方。

防風(二兩)、桂心(一兩半)、天雄(《翼方》作人參)、細辛、附子、薯蕷、澤瀉(一作澤蘭)、茯苓(各一兩)、乾薑(半兩)、白朮(二兩半)

上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常令酒氣相接,則脫巾帽解發梳頭百過,復投一升酒便洗手足,須臾自熱,解發以粉粉之,快然便熟眠愈,亦可洗頭面汗出。(《翼》云如服寒食散法)

治風眩翻倒無定方:

獨活(六兩)、石膏、蒴藋(各四兩)、枳實(三兩,一方用松實)

上四味㕮咀,以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頓服之,以藥滓熨頭覆眠取汗,覺冷又納鐺中,炒令熱熨之。

治患頭眩經久得瘥,後四體漸羸,食無味,好食黃土方

曲(二斤)、白朮(三斤)

上二味為末酒和並手丸,如梧子,曝乾,飲服三十丸,日三,斷食土為效。

治頭中五十種病方:

巴戟、菊花、川芎、乾薑、栝蔞根、防風、石南、白朮、烏頭、山茱萸、附子、細辛薯蕷、蜀椒、乾地黃、人參、桔梗、秦艽、澤瀉、甘草、天雄、羌活(等分)

上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摩頭散

治同前

䕡茹、半夏、蜀椒(各六分)、烏頭(八分)、桂心(七分)、莽草(四分)、附子、細辛(各一兩)

上八味治,下篩,以大酢和摩頭記日數,三日頭膚痛,四五日後一著藥如前,十日以酢漿洗頭復摩藥即愈。若生息肉並咽喉中息肉大如棗欲塞,以藥摩之即愈。耳鼻齒有疾並用之良。

入頂散

治頭面脹滿,腦瘛偏枯,發作有時,狀如刀刺失聲,陰陰然疼,面目變青方。

山茱萸、芎藭、防風、獨活(各一兩半)、細辛、莽草、白朮、薯蕷、牛膝、石南、甘草(各一兩)、烏頭、通草、菖蒲、附子、麻黃、天雄、蜀椒、桔梗(各一兩六銖)

上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杏仁膏

治上氣頭面風,頭痛,胸中氣滿奔豚,氣上下往來,心下煩熱,產婦金瘡諸病方。

杏仁(一升)

上一味搗研,以水一斗濾取汁令盡,以銅器煻火上從旦煮至日入,當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飲酒者以飲服之,慎豬魚蒜酢。

大豆酒

治頭風方。

大豆三升,炒令無聲。

上一味,以一斗二升瓶盛清酒九升,乘豆熱即傾著酒中,密泥頭七日,溫服之。

治中風頭痛發熱耳頰急方:

麻黃、葛根、石膏、桂心(各三兩)、附子、芍藥、甘草、秦艽、防風(各二兩)、生薑(五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

薯蕷散

治頭目有風,牽引目睛疼痛,偏視不明方。

薯蕷(三兩)、細辛(二兩半)、秦艽、天雄(各二兩)、獨活、桂心、山茱萸(各二兩半)

上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中痛身熱風熱方

竹瀝(二升)、升麻、生薑、杏仁(各三兩)、柴胡、芍藥(各四兩)、石膏、生葛根(各八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菊花散

治頭面遊風方。

菊花(一兩)、細辛、附子、桂心、乾薑、巴戟、人參、石南、天雄、茯苓、秦艽、防己(各二兩)、防風、白朮、山茱萸、薯蕷(各三兩)、蜀椒(五合)

上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面上風方:

松脂、石鹽、杏仁、蜜蠟(各一兩)、薰陸香(二兩)、蓖麻仁(三兩)

上六味熟搗作餅,淨剃百會上發貼膏,膏上安紙三日一易。若癢刺藥上不久風定。

頭風摩散方

附子(一枚中形者)、鹽(如附子大)

上二味治,下篩,沐頭竟以方寸匕摩頂上,日三。

治頭風方:

服荊瀝不限多少取瘥止。

又方、蔓荊子一升為末絹袋盛,以酒一斗浸七日,溫服三合,日三。

又方、搗蒴藋根一升酒二升漬服,汗出止。

又方、臘月烏雞屎一升,炒令黃為末,絹袋盛,以酒三升浸,溫服,任性常令醺酣。

又方、七月七日以麻勃三斗,麻子一石,末相和蒸之,沸湯一石五斗,三遍淋之煮取一石,漬神麯二十斤令發釀,黍米二石五斗熟,封三七日,服清一升,百日身中澀皮八風胸膈五臟骨髓伏風百病悉出。

治猝中惡風頭痛方:

搗生烏頭以大酢和,塗故布上敷痛處,須臾痛止,日夜五六敷,逐痛處敷之。(搗烏頭須去皮。)

又方、鹽一升為末,以麻油二升煎一宿,令消盡,塗頭。石鹽尤良。

又方、芥子為末酢和,敷頭一周時。

沐頭湯

治肺勞熱,不問冬夏老少,頭生白屑瘙癢不堪,然肺為五臟之蓋,其勞損傷肺,氣衝頭頂,致使頭癢,多生白屑,搔之隨手起,人多患此,皆從肺來方。

大麻子、秦椒(各三升)、皂莢屑(半升,《肘後》無)

上三味熟研,納泔中一宿漬去滓,木篦攪百遍,取藭乃用沐頭髮際,更別作皂莢湯濯之,然後敷膏。

又方、菊花、獨活、茵芋、防風、細辛、蜀椒、皂莢、杜蘅、莽草、桂心(等分)

上十味作湯沐及熨之。

又方、豬椒根(三兩)、麻黃根、防風(各二兩)、細辛、茵芋(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溫沐頭。

又方、蜀椒二升煮水沐發良。

又方、葶藶子煮湯沐,不過三四度愈。

又方、以桑灰汁沐頭去屑神良。

治頭項強不得顧視方:

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又方、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臥良。

又方、八月後取荊芥鋪床及作枕枕頭,立春日去之。

又方、穿地作小坑,燒令赤,以水沃之,令小冷,納生桃葉滿布席就臥,令項當藥上,以衣著項兩邊,令氣蒸病上,汗出良久愈。若病大者,作地坑亦大。

犀角湯

治風毒熱頭面腫方。

犀角、生薑(各二兩)、苦參、栝蔞根、防風(各一兩)、石膏(六兩)、青木香、黃芩、升麻(各三兩)、防己(一兩半)、竹葉(二握)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內消不利。

防風散

治頭面遍身風腫方。

防風(二兩)、白芷(一兩)、白朮(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猝中風頭面腫方:

搗杏仁如膏,以雞子黃合搗令相得,敷帛上厚裹之自干,不過八九敷即瘥。

令白髮還黑方:

烏麻九蒸九曝為末,棗膏為丸,久服之。

又方、旋覆花(一升)、桂心(一尺)、秦椒(一升)、隴西白芷(一升)

上四味治下篩,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白髮還黑,禁房室。

沐頭湯

治脈極虛寒,鬚髮落墮,令發潤澤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五升淹漬,煮五六沸,去滓,洗沐發數數為之自不復落。

又方、麻子(三升碎)、白桐葉(切一把)、上二味以米泔二斗煮五六沸,去滓,洗沐則髮長,甚有驗。

治髮鬢墮落令生長方:

生柏葉(一升、切)、附子(四枚)、豬膏(三升)

上三味為末,膏和,作三十丸,用布裹一丸,納泔中煎,沐髮長不落。其藥密貯,勿令泄氣。

又方、柏子仁、附子、蔓荊子(各半兩)

上三味以烏雞膏和,搗三千杵,貯新瓷器中封百日,出以馬鬃膏和敷頭,訖巾裹之,勿令見風,日三敷即生。(《肘後》不用柏子仁以酒漬澤沐)

又方、桑葉、麻葉等分、上二味泔煮去滓,沐發七遍長六尺。

又方、羊糞灰淋湯,三日一洗,不過十次大生。

摩膏

治頭中二十種病,頭眩發禿落,面中風者方。

蜀椒、莽草(各二兩)、桂心、䕡茹、附子、細辛(各一兩半)、半夏、乾薑(各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生豬肪二十兩合搗,令肪消盡藥成。先沐頭令淨,後以藥摩囟上,日一,如非十二月合,則用生烏麻油和,塗頭皮沐頭令淨,乃用之一次生髮如昔。(《必效方》)無蜀椒、莽草、乾薑、半夏,本門摩頭散多烏頭,少乾薑,但分兩不同。)

生髮膏

治頭中風癢白屑方。

蔓荊子、附子、細辛、續斷、零陵香、皂莢、澤蘭、防風、杏仁、藿香、白芷(各二兩)松葉、石南(各三兩)、莽草(一兩)、熊脂(三升)、松膏、豬脂、馬鬃膏(各二升)

上十八味㕮咀,以清醋三升漬藥一宿,明旦以馬鬃膏等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用以澤發。

又方、烏喙(三兩)、莽草、石南、細辛、續斷、皂莢、澤蘭、白朮、辛夷、防風、白芷(各二兩)、竹葉、柏葉、松葉(各半升)、豬脂(四升)

上十五味㕮咀,以清酢三升漬一宿,明旦微火以脂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濾淨,於沐發後塗之。一方用生油三大升。(《翼》方無石南、白芷,用杏仁去白屑良。)

又方、甘松香、丁香、白芷、澤蘭、桑白皮、桑寄生、大麻子、苜蓿、杏仁、辛夷仁牡荊子、川芎、防風、莽草(各一兩)、零陵香、吳藿香、細辛、蜀椒(各二兩)、竹葉、松葉、柏葉、胡麻油、臘豬膏(各一升)、烏雞肪、雁肪(各一合)

上二十五味㕮咀,以酢漬一宿,納油膏中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塗頭,日二夜一發生。

又方、治髮鬢禿落方。

莽草(一兩)、防風、升麻、白芷、薺苨(各二兩)、蜣螂(四枚)、豹膏(一作狗膏)、熊膏(一作雄雞膏)、豬脂、馬鬃膏(各半升)驢鬃膏(半升)

上十一味,其六味㕮咀與諸膏合煎,諸藥沸,則下停冷,復上火三五沸止,絞去滓,敷頭,當澤用之。

又方、治眉落髮落復生方。

白芷、附子、防風、川芎、莽草、辛夷、細辛、黃芩、當歸、蜀椒(各一兩)、大黃(一兩半)、蔓荊子(一升)、豬膏(三升)、馬鬃膏(五合)

上十四味熬膏去滓,先洗頭,後用膏敷,如常澤法,勿近面,面生毛也。

治染鬚髮方:

胡粉(二兩)、石灰(六兩絹篩,熬令黃)

上二味以榆皮作湯和之如粉,先以皂莢湯洗髮,令極淨,不得令有膩氣,曝乾。夜臥以藥塗發上令勻,取桑葉相綴著頭巾上,遍以裹發一夜至旦,取酢漿暖三遍,淨洗髮,又以醋泔熱暖洗髮,又取生胡麻苗搗取汁三升和水煮一二沸,淨濾濯發訖,又用油湯濯之,百日黑如漆。

又方、黑椹水漬之塗發令黑。

又方、鹽湯洗沐後,以生麻油和蒲葦灰敷之。(一作治白禿。)

又方、生麻油漬烏梅常用敷頭。

治發黃方:

臘月豬油和羊屎灰、蒲灰等分,敷封頭三日一度。

又方、大豆五升、酢漿水二斗,煮取五升,沐之。

治髮鬢黃赤方:

燒梧桐灰用乳汁和,塗敷髮鬢並膚肉即黑。

治風頭毛髮落不生方:

鐵上生衣研以臘月豬脂和塗之,日三,亦治眉落。

生眉毛方:

鐵上生衣,牆上青衣,右二味等分,為末水和,塗之即生。

又方、七月烏麻花陰乾為末,以生烏麻油漬,二日一塗。

治眉毛鬢髮為火燒瘡瘢毛不生方:

蒲灰以正月狗腦和敷即生。

治發落不生令長方:

麻子一升熬黑壓取油,敷頭長髮妙。

又方、多取烏麻花,瓷甕盛,密蓋深埋土中百日,出用塗發,令發易長而黑。

又方、用雁肪敷之。

治鬢黃方:

新剪爪甲搔令毛孔少血出蜜塗之,即生黑毛。

治發禿者方:

黑桑椹子二升,納缶中,日中曝三七日化為水,洗瘡上三七日即生髮,神效。

松瀝煎

治頭瘡及白禿方。

松瀝(七合)、丹砂、雄黃、水銀(研各二兩)、黃連(三兩)、礬石(一兩)

上六味治,下篩,納瀝中攪研,令調以塗之,先以泔清洗髮及瘡,令無痂,然後敷藥,二日一敷。三敷後當更作膿,膿訖更洗。凡經三度膿出訖,以甘草湯洗去藥毒,前後洗十度即瘥。

治白禿髮落生白痂終年不瘥方:

雌黃、雄黃(各一分)、雞屎白(半分)、松脂、蓯蓉(各二分)、蛇床子、遠志、五味子(各三分)、菟絲子(五分)、白蜜(一分)

上十味治,下篩,以豬膏一升二合,先納雄黃,次納雌黃,次納雞屎白,次納松脂及蜜,又次納諸藥煎之膏成,先以桑灰汁洗頭,燥敷之。

王不留行湯

治白禿及頭面久瘡去蟲止痛方。

王不留行、東南桃枝、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蒺藜子、苦竹葉(各三升)、大麻仁(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瘡,日再,並療癰疽妒乳月蝕瘡爛。

松脂膏

治白禿及癰疽百瘡方。

松脂(六兩)、礬石、杜蘅(一作牡荊)、雄黃、真珠、水銀、苦參、大黃、木蘭、石南、秦艽、附子(各一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醋漬一宿,豬膏一斤半煎之,以附子色黃去滓,礬石、雄黃、水銀更著火三沸,安濕地待凝敷上,日三。

治白禿方:

羊肉濕脯炙令香及熱速搭上,不過三四度,癢勿搔之,牛肉亦得。

又方、新破豬肚去糞及熱速搭上,癢慎勿搔,當縛定手,日中臥半日後去之。

又方、以皂莢湯淨洗干拭後,以陳久油滓塗之,日三。

又方、煮桃皮汁飲之並洗。

又方、曲豉二種治下篩,酢和敷上。

又方、大豆炒令焦為末,和臘豬脂熱暖,以匙抄封上遍即裹著,勿見風。

治赤禿方:

桑灰汁洗頭令淨,桑椹搗敷之,日中暴頭睡。

又方、馬蹄灰為末,以臘月豬脂和敷之。

又方、燒牛角灰和豬脂敷之。

令發不生方:

蜂灰鱉脂相和,新拔去毛,即塗孔上,永不生。

治鬼舐頭方:

燒貓兒屎,以臘月豬脂和敷上。

又方、貓兒毛燒灰,以膏和敷之。

又方、研未和蒜搗敷,日一度。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