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楊氏家藏方」總目錄
目次
卷第二十
雜方五十八道
(雜病一、烏髭六、生髮三、面脂一、面藥六、出靨子二、耳聾六、鼻塞一、鼻衄二、吐血二、骨鯁二、盜汗三、腋氣二、解毒六、下蟲四、尿血二、脫肛二、嵌、蛇蠍傷四、闢殼一)。
神仙如意丸
治男子、婦人一切風勞氣冷,心腹積滯,脾寒瘧疾,膿血瀉痢,咳嗽,目疾,小兒諸疾。(雜病方。)。
砒(二兩,別研)、黃丹(五錢,研炒)、草烏頭(五錢,生去皮尖,為末)、硃砂(一分,別研,半入藥,半為衣)、巴豆(一十二枚,去皮不去油)、木鱉子(六枚,去殼,別研,生用)、雄黃(五錢,別研)、黃蠟(二兩)、瀝青(二兩,別研)。
上件前七味研勻,次溶黃蠟、瀝青二味,濾過,與前藥末搜和丸如雞頭實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一丸,隨病證用湯使送下。如心痛及脾寒瘧疾,燒鐵淬醋湯下。久痢脫肛及休息痢,脾虛泄瀉,並以陳艾心七枚、棗三枚、乾薑一塊皂子大,水一盞,煎至半盞送下,愈後一月只可食淡粥。寒熱氣塊,嚼乾柿,用白湯送下。一切酒食傷,生薑湯下。赤白痢,燒乾姜灰半錢,溫米飲調送下。眼多冷淚不止,煎椒鹽湯下。暑氣並熱嗽,乳糖、生薑湯下。小便冷淋,茴香、木通酒調海金沙末一錢下。男子小腸氣,炒茴香鹽酒下。婦人赤白帶下,燒秤錘淬醋下。血崩及血瘕,燒秤錘淬酒下。月事不勻,當歸、紅花湯下。小兒急慢驚風,丸如黃米大,一周晬兒急驚,金銀薄荷湯下;慢驚,金銀湯下,各三丸。小兒瀉痢,丸如綠豆大,以艾心三枚、棗一枚、乾薑一豆大,水一盞,煎至三分,下一丸。
枸杞子丸
滋補真元,通流血脈,潤澤顏色。久服烏髭鬚,延年耐老。(一名老鴉丹。以下烏髭方。)枸杞子、苣藤子、菟絲子(酒浸軟,別搗)、覆盆子、當歸(洗焙)、熟乾地黃(洗焙)、乾山藥白茯苓(去皮)、白芍藥、白朮、白蒺藜(炒去刺)、牛膝(酒浸一宿)、香白芷、延胡索、蓽澄茄(以上一十五味各一兩)、破故紙(二兩,炒)。
上件為細末,用無灰酒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候乾,以蒼耳葉罨一宿。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空心。
五聖還童散
一能明目,二去頭風,三補水臟,四固濟牢牙,五烏髭鬢。
白鹽(半斤)、青鹽、黑牽牛、酸石榴皮(三味各二兩)、硇砂(一兩半)、地龍(去土)、川楝子(去核)、百藥煎、香白芷、威靈仙、藿香葉(去土)、細辛(去葉土)、當歸(洗焙)、仙靈脾、烏賊魚骨、熟乾地黃(洗焙。十一味各一兩)、胡桃(一十枚)、蛇蛻(二條)、蟬蛻(半兩)、不蚛皂角(三十條)。
上件除皂角不銼外,其餘藥碎銼,以醋一斗同浸,七日取出,不用諸藥,只用皂角並醋,將皂角蘸醋,用桑柴灰火炙,候乾再蘸炙,以醋盡為度,焙乾,為細末;又入沒食子七對,同為細末,每藥一兩入麝香半錢。每日一、二次揩牙,遇寅日摘白髭五、七根,過數日再看,其摘去處必生黑髭。
烏金散
牢牙,烏髭鬢。
漿石榴皮、生乾地黃、槐白皮、青鹽、何首烏、豬牙皂角(六味各一兩)、細辛(末,半兩)、升麻(末,半兩)、麝香(四錢,別研)。
上件,先以前石榴皮等六件銼碎,用藏瓶一枚,入藥在內,鹽泥固濟,留一竅子出煙火,火煅令赤,候煙盡為度,研細,次入升麻、細辛、麝香,研和令勻。每日早晚常用揩牙、盥漱。
神仙紫金膏
烏髭鬢。
生薑(斤半,和皮細銼)、皂角(四兩,不蚛者,細銼)、細辛(去葉土,一兩)、香白芷(一兩,銼)。
上件搗爛為膏,用河水調和得所。用鐵銚子先將豬脂擦銚子內方入藥,以碗蓋定,用濕紙條塞碗縫,然後用紙筋泥固縫,不令出氣,慢火養一伏時,以手按碗足上,常以通手為度,取出研細,入瓷器收。每用杖子挑藥少許,於白髭處熟擦令熱,即摘去白髭,用藥再擦,肉熱即止。後生黑者,永不變白。
再黑膏
烏髭。
胡桃(一枚,捶碎,去殼取全肉,於新瓦中心安頓,四邊著慢火逼,漸漸簇火令近,時時撥轉胡桃,令焦黑,地上放令冷用)、定粉(一錢重)。
上件一處研如膏,用小瓷合收之。每用少許,先塗在白髭根上,方用鑷子摘髭,急用手擦藥入白髭竅內,後次即出黃髭。若三數次用,終身不白。每摘一髭,如此用一遍。
還春膏
每用針砂,不拘多少,用水淘洗淨,入好米醋內長浸之。如要用時,將針砂於無油鐵銚內炒,研極細。每用針砂末五錢,蕎麵少許,以重湯熬稀糊,塗髭鬢,用湯浸軟,荷葉包裹,至三更以熱湯洗淨,拭乾,次用後藥:。
訶子(二兩,將一兩炒黑,去核)。
上為細末,各令貼起。如用時,各用二錢,入蕎麵少許,以水調,用重湯打成糊,稀稠得所。先將熱湯洗淨髭鬚,然後塗藥勻,用湯浸荷葉包裹,帛子緊,至天明湯洗,每日用胡桃油潤之。針砂須是好者,若無好者,髭不黑。
紫金油
治婦人發落稀黃。(以下生髮方。)。
鯽魚膽(二十)、鐵鉎(五錢大一片)、訶子(五枚,煨去核)、鬱金(二枚,銼)、黃芩(半兩,銼)、黑豆(一大合)、紫草(半兩)、零陵香(半兩)、生薑汁(一大合)。
上件藥,用生絹袋子盛,取竹瀝油四兩,麻油十二兩,入藥袋子,於有油瓷合內浸,密封於涼處,半月取出,逐日搽頭,百日內光黑,永不退落。
香芎油
治頭風發落不生。
秦椒、香白芷、川芎(三味各一兩)、蔓荊子、附子、零陵香(三味各半兩)。
上件細銼,用綿裹,以生麻油一斤,於瓷器內浸三、七日。塗發稀少處,不可滴在面上。
柏枝油
去風生髮。
柏枝(乾者)、椒紅、半夏(各三兩)。
上件㕮咀。用水兩碗,煎至半碗,入蜜少許,再煎一兩沸。每用時入生薑汁少許,調勻,擦無發處,每日兩次用。
摩風黃耆膏
嫩容去風。(面脂方。)。
黃耆、當歸(洗焙)、防風(去蘆頭)、檀香、栝蔞(去皮)、香白芷(六味各半兩)、甘松(去土)零陵香、川芎、甘草、生乾地黃、木香、藁本、白蘞(八味各一分)、杏仁(四十九枚,去皮尖)、赤芍藥(一錢)、麻油(一斤,如水清者)。
上件藥,除油外十六味皆銼碎,焙乾,入油內慢火熬一伏時,去諸藥不用,再稱熬者油,每一兩入黃明蠟四錢,再於火上化開蠟,熬少時,用新綿子濾去滓,盛於瓷器內。熬時不得用銅鐵器,須是銀、石器內熬。
七香嫩容散
去風刺、䵟𪒟。(以下面藥風刺、䵟𪒟方。)。
黑牽牛(十二兩,生用)、香白芷、零陵香、甘松(去土)、栝蔞根(四味各二兩)、茶子(去黑皮,四兩,炒)、皂角末(去皮尖,四兩)。
上件為細末,如常用之。
藁本散
治面多䵟𪒟、風刺。
藁本(四兩)、黑牽牛(二兩)、黑豆(一小盞)、皂角(一十挺,不蚛者)。
上件為末,如澡豆常洗之。
石菖蒲散
治面上䵟𪒟、風刺,瘡靨。
石菖蒲(九節者)、甘草、白茯苓、淡豉、皂角(肥實不蚛者,去皮弦子)。
上件各等分,為末。臨臥先以皂角洗面,拭揩令極干,用雞子清調塗面上,至來早,將此藥如澡豆用之。
玉容散
治面黑䵟𪒟及皺皴散。
白附子(生用)、密陀僧、牡蠣(煅為粉)、白茯苓、川芎。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以羖羊乳調如膏,夜以塗面,旦以漿水洗之。
五倍子膏
治面上風刺。
漏蘆(去蘆頭,二兩,生用)、五倍子(半兩,微炒)、黃柏(去粗皮,一兩,蜜塗炙五、七次)。
上件為細末,臨臥蜜調塗。如微赤瘡,即以面油調敷。
礬石散
治面上䵟𪒟。
礬石(燒研)、硫黃(研)、白附子。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以醋浸一宿,塗之。
如聖膏
出靨子。(以下出靨子方。)。
蕎麥梗灰、茄梗灰、桑柴灰、礦灰、炭灰、黑豆梗灰。
上件各等分,為末,水三碗淋取汁,將淋下汁再淋兩次,慢火熬成膏。每用少許,針刺破靨子,敷之。
糯米膏
出靨子。
石灰(六錢,須礦灰,以少水化開)、木炭灰(三錢,須旋於燒熟火上輕抄取白者)。
上件拌勻,以水少許調令稀稠得所,瓷盞內盛,以竹篦子攤平,然後揀好糯米二、三十粒,每粒種之如蓮蓬樣,每粒插一半在灰內,以好紙遮蓋盞口,毋令透氣,候四、五日取一、二粒,看在灰內者,若化作粥漿可用矣。如未化,更候一、二日。如取靨子,先淨洗過,以竹削作針,燈上燎過,其尖梢利,先輕手於靨周圍略撥動,即以竹針輕挑糯米漿汁,勻布撥動處,靨上不用,須臾微赤,不痛、不作膿,三數日即作痂,勿剝,任其自落,不作瘢痕,其靨自落。
木通丸
治耳聾。(以下耳聾方。)。
磁石(三兩,煅赤、醋淬九次)、石菖蒲、遠志(去心)、破故紙(炒。三味各一兩)、木通(半兩)、麝香(一錢,別研)。
上件為細末,用蔥白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煎通草湯送下,食前。
磁石酒
治風邪之氣入於腦,或入於耳,久而不散,經絡痞塞,不能宣利,使人耳中悾悾然,或作旋運。
磁石(五兩,搗碎,水淘去赤汁)、山茱萸(三兩)、熟乾地黃(洗焙,三兩)、菖蒲(二兩)、木通、防風(去蘆頭)、山藥、遠志(去心)、天雄(炮,去皮)、蔓荊子、甘菊花、川芎、細辛(去葉土)、肉桂(去粗皮)、乾薑(炮)、白茯苓(去皮。以上十二味各一兩)。
上件細銼,拌勻,用生絹袋盛,以酒二斗浸七日後,每食前飲之,常令有酒氣。
菖蒲酒
治耳聾、耳鳴。
石菖蒲、木通、防風(去蘆頭)、肉桂(去粗皮。四味各三分)、磁石(二兩,搗碎,水淘去赤汁)。
上件細銼,以新棉裹,系定,以無灰法酒一斗浸七日。每日空心飲一盞,晚再飲之。
大通膏
治耳聾。
蓖麻子(去皮)、巴豆(去皮膜、油心)、杏仁(去皮尖)、乳香(別研)、松脂(別研。五味各半兩)、青鹽(一分)。
上件同研和,捻作棗核樣如小拇指大,用黃蠟薄裹之,大針扎兩三眼子,兩頭透。用塞耳,經宿當聞鐘聲,黃水出即愈。
蠍梢膏
治遠年、日近耳聾。
蠍梢(七枚,焙)、淡豉(二十一粒,揀大者,焙)、巴豆(七粒,去心膜,又去油)。
上先研蠍梢、淡豉二味令細,別研巴豆成膏,入前二味同研勻,捏如小棗核狀,用蔥白小頭取孔,以藥一粒在內,用薄棉裹定。臨臥時置在耳中,來早取出。未通再用,以通為度。
椒目膏
治耳內如風雨聲、如鐘聲,及暴聾者。
椒目(一分)、石菖蒲(一分)、巴豆(連皮研,一枚)。
上為細末,以蠟搜為挺子。塞耳內,一日一易。
辛夷膏
治腦戶受塞,濃涕結聚,關竅壅閉。(鼻塞方。)。
辛夷、川芎、香白芷、茵草、通草(五味各一錢)、當歸(洗焙)、細辛(去葉土)、肉桂(去粗皮。三味各半錢)。
上件細銼,以酒浸一宿(酒不須多),次日以豬、羊髓及豬脂少許煎成油,入前件酒浸藥,同煎令變色,卻用綿濾去滓,盛瓷器內。每用一米許,滴入鼻內。
神白散
治鼻衄不止。(以下鼻衄方。)。
蛤粉(一兩,研極細,羅五、七遍)、槐花(半兩,炒令焦,碾為末)。
上件令極勻細。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如小,可只用半錢。兼治便血不止,不拘時候。
萊菔飲
治鼻衄不止。
蘿蔔,搗取自然汁一盞,入鹽一錢調勻,頓服。
四味丸
治吐血。(以下吐血方。)。
荷葉、艾葉、柏葉、生地黃。
上件各等分,搗爛、團成雞子大。每服一丸,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補肺散
治暴吐損肺,吐血不止。
成煉鍾乳粉。
上件。每服二錢,煎糯米湯調下,立止。如無糯米,只用粳米,不拘時候。
神效膏
治諸般骨鯁。(以下骨鯁方。)。
馬鞭草、地松(一名皺面草)。
上件各一小握,不用根,入陳白梅肉一枚,白礬一大拇指面許,研令極細,取一彈子大,以綿裹作一球子,綴釵頭上,其餘藥即將無灰酒一碗,絞取藥汁,細細呷之令盡。如不能飲,亦強呷數口,然後納綿球子於喉間,旋旋咽其藥汁,其骨鯁漸軟,當自下去,不然即吐出。
白龍散
治魚骨鯁。
柑子皮、白梅、象牙屑。
上各等分,同為細末。每服一錢,綿裹含化。
異功散
治盜汗不止。(以下盜汗方。)。
浮小麥(不以多少,揀淨,炒令焦,薄紙襯於地上放冷)。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煮軟豬嘴薄切數片,臨睡捏藥吃。不食葷者,用白湯點服。
粉汗散
止汗出過多。
麻黃根(一兩)、牡蠣(一兩,燒赤)、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
上件為細末。盛以絹袋,如撲粉粉之。
椒目散
治盜汗日久不止。
麻黃根、椒目(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無灰酒調,乘熱服,食後。
密陀僧散
治腋氣。(以下腋氣方。)。
開通錢(十文,米醋一碗,用炭火將鐵線子串錢煉赤,淬醋盡為度,去鐵線不用)、密陀僧(半兩)、麝香(一字,別研)、輕粉(一字)。
上件為末。每用先令浴了,剃去腋毛,以生薑一塊,切作兩片,蘸藥,左手托右,右手托左。
石膽散
治腋氣。
膽礬、密陀僧、輕粉(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津唾調擦之,數次除根。
麝香丸
治飲酒過多及傷瓜果,虛熱在脾,飲水無度,狀似消渴。大抵消中之疾,往往脾氣既衰,元氣耗散,土不制水,故水溢不收。今脾有熱而元氣不衰者,非消渴也,此藥主之。(以下解毒方。)。
麝香(當門子)(不以多少)。
上件細研,以好酒濡之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十丸,煎枳枸子湯送下,明日再服,以不渴為度。(枳枸子亦謂之癩漢指頭,蓋取其似也。小兒喜食之。)。
犀角飲子
解丹石藥毒。
犀角(鎊)、知母、防風(去蘆頭)、甘草(四味各半兩)、山梔子、杏仁(去皮尖)、蔓荊子、地骨皮、白茯苓(去皮。五味各一兩)、黃芩(一兩半)、柴胡(去苗,一兩)。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解毒丸
解一切飲食毒及諸藥毒,並療溺死、縊死、磕死;或湯燙、火燒氣已絕,但心頭微熱者,皆可治。
五味子(三兩)、大戟(一兩)、山慈菇(半兩)、板藍根(半兩)、續隨子(去皮,一兩)、麝香(一錢,別研)。
上件為細末,研勻,水煮糯米糊為丸,每一兩作十丸,陰乾,用雄鴨頭血為衣,候經宿,布袋掛當風處。每服一丸,熱酒磨下。
化毒散
治中藥毒,吐血或心痛,或舌尖微黑、口唇裂,嚼豆不腥者。
巴豆(一枚,去心膜,研如泥)、黃丹(半錢)、雄黃(一字,同研細)。
上用烏雞子一枚,煎盤內煎成餅,摻藥在上卷為筒子。臨睡一服,爛嚼,茶清送下,當夜取下毒。
備急散
解中藥毒,煩躁、吐血,口內如針刺。
白礬(一兩)、草茶(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此藥入口味甘而不覺苦者,是中毒也。
甘粉散
解一切藥毒。
甘草(二兩,生,銼碎)。
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去滓,入綠豆粉一合,打勻,再煎數沸,入蜜半兩,溫服。
雷丸散
取寸白蟲。(以下下蟲方。)。
檳榔(雞心者,一兩)、雷丸(圓淫內白者,研,一兩,忌火)、雄黃(別研)、黃丹、韶粉(以上三味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油餅泡湯調服,二更時服,至五更時卻服後方雙粉散催之。
雙粉散
下寸白蟲,兼取蛔蟲。
石灰(一兩,水化去火毒)、黃丹(半兩)、韶粉(半兩)、輕粉(一錢)。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錢,煎使君子湯調下,五更時服。如患蛔蟲,二更時只服此藥,不須前藥方雷丸散。
檳榔散
治蟲動心痛。
檳榔(雞心者)、乾漆(炒令煙出。各一兩)、石灰(火煅放冷,三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用熱酒調,放溫,連二服,不拘時候。
必效散
治久下寸白蟲,日漸羸瘦。
檳榔(雞心者,不以多少)。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東引石榴根煎湯調下,於平旦盥漱訖,先食炙肥肉數片,然後服藥。忌食牛肉、白酒。若於上旬服藥尤佳,蓋蟲頭向上故也。
歸血散
治男子、婦人、老幼小便溺血。(以下尿血方。)。
荊芥(銼碎,一合)、大麥(一合,生)、黑豆(一合,生)、甘草(二錢,生)。
上件拌勻,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作兩次溫服,食後、臨臥。
桃膠散
治血淋。
石膏、木通、桃膠(炒作末。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食前。
磁石散
治脫肛。(以下脫肛方。)。
磁石(四兩,用米醋煎沸,將磁石蘸七次)。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麝香米飲調下,次用鐵片燒紅,放冷,同蔥根煎湯,洗淨,托上。
收肛散
治脫肛。
鱉頭(一枚,燒灰)。
上件令極細。候腸頭出,以藥乾摻在上,用紙襯手,輕輕操入。
訶子散
治嵌甲漬膿,經久不瘥。(以下嵌甲方。)。
訶子(二枚,燒留性)、降真香(一錢)、青黛(一錢,別研)、五倍子(半兩,炒黑色)上件併為細末,次入青黛,一處研勻。先用蔥、鹽湯洗淨,剪去指甲或挑起指甲,用藥干貼縫內,或用麻油調敷之。
膽礬散
治嵌甲。
膽礬(一兩,入坩堝子內,烈火煅令白色,出火毒一宿)、麝香(一字,別研)。
上件同研細,先用蔥、鹽湯洗患處,挹干,敷藥少許。
除毒散
治蛇傷。(以下蛇、蠍傷方。)。
香白芷(不以多少)。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麥門冬煎湯調下。
立應散
治諸毒蛇蟲咬傷。
上鵝糞一,新水調塗之。
治蠍蜇。
萵苣子,入鹽同嚼,貼痛處,少時其痛便止。
禁蠍蜇法。
掐左手第三指第一節紋,問被蜇人,云:則甚。才得語即吸氣一口,急拾磚瓦或木,吹氣於其下壓之,並放手訣,自蜇著即倒搐氣一口,更不壓。
辟穀方。
大豆五斗,淘淨,入甑熟炊三次;大麻子三斗,湯浸一宿,漉出,亦蒸三次,曬乾後焙過,便以輕圓木杖擀破,篩取仁用之。
上件先將大豆為末,次下麻仁,搗令勻,團如拳大,再入甑內,從初更著火,蒸至半夜子時住火,寅時出甑,午時曬乾,杵為末服之,以飽為度,不得食一切物。第一頓七日不飢,第二頓四十九日不飢,第三頓一百日不飢,第四頓二千四百日不飢。不問貴賤、老少,依法服食,令人耳目聰明,氣體強壯,容貌日增,永不憔悴。如渴,即研大麻子漿飲之,轉滋臟腑。若要開食,用葵菜子三合,杵末煎之,冷服取下。原藥如金色。任餐諸物,並無所損。
湯方一十七道
丁香半夏湯
平胃益氣,寬膈化痰。治嘔逆噁心,全不美食。
半夏曲(炒黃)、白朮、人參(去蘆頭。各二兩)、甘草(微炙)、白檀香、生薑(去皮,切片焙乾秤。各一兩)、薑黃(半兩)、丁香(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姜曲湯
溫脾益胃。
神麯(炒)、大麥糵(炒)、甘草(炙。三味各五兩)、白鹽(炒,二兩半)、生薑(七兩,切作片子,焙乾)、丁香(一分)、胡椒(一分)、草果子(枚)。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
沉香湯
溫中快膈,進飲食,除嘔逆。
沉香(半兩)、甘草(半兩,炙)、檀香(三分)、白豆蔻仁(三兩)、縮砂仁(六錢半)、木香(半兩)、麝香(半字,別研)。
上件為細末,入麝香研勻。每服一錢,鹽少許,沸湯點服。
杏蜜湯
治停飲、咳嗽。開胃思食,大醒酒、快膈。
半夏(三兩,湯洗淨,再用湯一碗,入白礬末一錢,同半夏浸一宿,焙乾)、杏仁(六兩,湯浸去皮尖,炒令黃)、甘草(四兩,炙)、白礬(六兩,炒)、訶子(八兩,煨去核)、生薑(一斤四兩,煨去皮,切作片子,焙乾)。
上件為細末,入鹽和勻。每服二錢,入蜜半匙,沸湯點服。
清中湯
清氣快膈。治腹痛、噁心。
菖蒲(家生者,刮去皮須,切作片,米泔浸三伏時,壓去苦水,稱一斤)、生薑(五兩,不去皮,細切)、白鹽(四兩,與菖蒲同淹一宿,焙乾)、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
須問湯
治中酒痰逆。
白豆蔻仁、縮砂仁(各四兩)、丁香(二兩)、甘草(三兩,炙)、白鹽(三兩,炒)。
上除丁香外,同炒熟,以一瓷合子入藥一半鋪底,下丁香,又以一半蓋頭,淹一宿取出,為細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
沖和湯
醒酒快膈,消痰助胃。
生薑(四兩,切焙)、草果仁(去皮,七錢半)、甘草(七錢半,炙)、半夏曲(二錢半,炙)、白鹽(一兩,炒)。
上件為細末,入鹽和勻。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青金湯
治酒食所傷及嘔逆噁心,頭目昏運,神志不爽。
縮砂仁(一兩)、白豆蔻仁(一兩)、蒲荷葉(去土,二兩)、甘草(半兩,微炙)。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
無塵湯
清氣消壅。
糖霜(二兩)、腦子(一字)。
上先將糖霜研細,次入腦子,研勻。每服一錢,沸湯點服。
鳳髓湯
潤肺,療咳嗽。
松子仁(四兩)、胡桃肉(湯浸去皮。各一兩)、蜜(半兩,煉)。
上件研爛,次入蜜和勻。每服一錢,沸湯點服。
香橙湯
寬中、快氣、消酒。
橙子(大者三斤,破去核,切作片子,連皮用)、生薑(五兩,去皮切片,焙乾)。
上件於淨砂盆內,爛研如泥,次入炙甘草末二兩,檀香末半兩,並搜和捏作餅子,焙乾,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韻薑餅子
溫中降氣,破飲逐痰。療酒食過傷,肢體怠墮,除口氣,爽心神。如病酒,尤宜服之。
半夏(四兩,為末,生薑汁搜和作餅子,焙乾,為細末,再用薑汁和焙,如此三遍為度)、生薑(一斤,切作片子,以青鹽二兩細研,同淹一宿,於日中曝乾。如無青鹽,只用食鹽)、草豆蔻(去皮微炒,二兩)、杏仁(湯浸,去皮尖,研如膏,二兩)、甘草(四兩,炙黃)、檀香(一兩半)。
上件為細末,用白麵二兩,蜜水煮糊,入杏仁在內搜和,以印子脫諸花樣如錢大。每服一、二餅,細嚼,沸湯送下。
解渴百杯丸
木瓜(一十枚,爛蒸去皮,細研)、烏梅(去核,一斤)、甘草(七兩半,炙)、乾葛(二兩)、川芎、余甘子、紫蘇葉(三味各半兩)、百藥煎(一兩,研)、白鹽(一十兩,炒)。
上件為細末,同研勻,將木瓜搜和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含化。
麝香丸
消瓜果水毒。
肉桂(去粗皮,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丁香(一兩)、白茯苓(去皮,一兩)、甘草(炙,二兩)、青鹽(二兩)、麝香(一錢半,別研)、乾木瓜(四兩)。
上件為細末,次入麝香、白鹽同研勻,煉蜜為丸,每一兩作十五丸。每服一丸,細嚼,新水下。傷冷、嘔吐,生薑湯下。
梅肉丸
生津液,止燥渴,涼咽喉。
百藥煎(一斤)、烏梅肉(二兩)、朴硝(二兩)、縮砂仁(半兩)、香白芷(半兩)、薄荷葉(去土,三兩)、綠豆粉(五兩)。
上件為細末,熬甘草膏為丸,每兩作十五丸。每服一丸,含化。
橄欖丸
生津液,壓壅熱。
百藥煎(一兩)、白梅肉(二錢)、檀香(二錢)、蒲黃(二錢)、腦子(一分,研)、麝香(一分,研)。
上件研勻,甘草膏子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含化。
酴醾丸
順氣,寬膈,美進飲食。
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丁香枝杖(一兩)、薑黃(一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細嚼,溫熱水下。